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天津的那些“樓”

天津的那些“樓”

日期:2016/12/15 0:45: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帶“樓”字的天津老地名很為多見,如“小白樓”、“佟樓”、“望海樓”等,都有著深遠的歷史,靜靜地等著後人去追憶和懷舊……

  小白樓的傳說

天津 小白樓 佟樓 望海樓

  關於“小白樓”地區得名的由來,起碼有四種傳說。第一種是清代招商局總辦徐潤的祠堂所在地,該祠堂坐落在開封道與大沽路交口的北面,是白色的中式兩層樓房,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石獅,時人稱為“小白樓”。

  第二種說法是在開封道近海河處西側,有一座教堂,是白色樓房,俗稱小白樓教堂,後衍化為地域名。

  第三種說法是英租界當局為在津的英國士兵修築了一幢白色二層小樓,作為他們的娛樂處所,原址在大沽路和徐州道交會處鴻福飯莊對過,人稱小白樓,後成為這一帶地區的代稱。

  第四種說法是十月革命後,一些白俄妓女來到天津,在這裡開設一座妓院,因樓房門牆塗成白色,故俗稱為小白樓。1900年前,小白樓附近還是一片荒地,自劃歸英租界後,逐漸發展起來,已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

  四種傳說中的白色樓房,均已湮沒無聞,難以確考,但“小白樓”這個地名卻遐迩聞名。

  佟樓和望海樓

天津 小白樓 佟樓 望海樓

  天津市區有兩個“佟樓”——紅橋區南部的“佟家樓”和河西區西北部的“佟樓”。前者是清康熙年間一位詩人為其愛妾趙艷建造,命名為艷雪樓,當地百姓稱之為“佟家樓”。後者為清乾隆年間詩人童葵園所建,習稱“童樓”,因與紅橋佟家樓同音,後被寫成“佟樓”。

  望海樓始建於明代,位於城外海河北岸,樓後有一座望海寺,俗稱海河樓。登樓遠眺,煙波浩淼,故名望海樓。

  鹹豐十一年(1861年)法國強租其地,駐領事。同治八年(1869年),法國人拆除望海樓、望海寺,由法國天主教會建造“聖母得勝堂”,人們仍習稱之為望海樓教堂。其實,這座教堂與原來的望海樓、望海寺並無關系,只是坐落在同一地點而已。

  百年佛照樓

  天津有一座佛照樓,清光緒十年(1884年)刊行的《津門雜記》中就提到過它,並且這座百年前的老建築和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

  晚清著名小說家吳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7和69回中,兩次提到過天津的佛照樓。

  “恰好伯述因為暢懷往上海去了,許久並未來京,今年收的京版貨不少,也要到上海去,於是約定同行。雇了長車,我在張家灣、河西務兩處也並不耽擱,不過稍為查檢查檢便了。一直到了天津,仍在佛照樓住下。”“嘔吐更甚。足足鬧了一夜一天,方才略略寧靜。及至船到了天津,我便起岸,搬到紫竹林佛照樓客棧裡,揀了一間住房,安置好行李。歇息了一會,便帶了述農給我的信,雇了一輛東洋車,到三岔河水師營去訪文杏農。”

  在他的另一部小說《恨海》的第三回以及第六回中,也曾提到過主人公住宿佛照樓的情景。

  這裡所說的佛照樓客棧,也叫佛照樓旅館,在原法租界4號路(今哈爾濱道48號居民大院)。據《天津市和平區地名志》載,“佛照樓坐北向南,三間門面,長長院子,磚木結構二層轉圈樓房,院中有封閉式帶天窗的罩棚,有20多間客房。門前上方懸掛劉蘿揚書寫的佛照樓旅館金字招牌。”

  另據吳趼人《恨海》,“佛照樓客棧是廣東人所開,十分寬大。凡是富商顯宦,路過天津,都向那裡投止。廣東人自不消說,除了他家,再也不向別家歇宿的了。”

  佛照樓與許多歷史名人聯系在一起。

  據史載,1894年6月,孫中山從上海乘船北上來津,在法租界紫竹林碼頭登岸,下榻地點便是佛照樓。1919年3月,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的毛澤東,來津送別赴法國勤工儉學的留學生時,也曾到此駐留。

  1929年1月10日,周恩來、劉少奇、陳潭秋、郭宗鑒、韓連會、張兆豐等人,在佛照樓旅館二樓召開了順直省委首次常委會,從此,我黨在北方有了一個健全的領導機構,為在北方展開革命活動提供了組織保障。

  津門李公樓

  李公樓位於河東區西北部,地處河東區石牆子大街和新開路之間,有前、中、後三條街。與它毗鄰,有李家台、郭莊子、李地大街、鳳林村、復興莊等,在河東一帶多以“莊”、“村”為地名,獨有這一“樓”不同尋常。

  據傳,清道光年間,海河東岸今卷煙廠附近,鹽坨地勞工聚集於此漸漸成村,開始有人家落戶。那時叫李公樓村,又名太平村。最初在今六緯路、十經路一帶,立有牌坊“李公樓”。清末,有不少開買賣的、混洋行的、干海關的富人選此落戶,出現了一些青堂瓦捨的四合院。賦閒京官馬亮彩在中街修建了“官立胡同”。

  到了20世紀40年代,李公樓的名氣大振,連當時天津有名的大買辦高渤海也在這修了兩條南北相對的“貴德闾”。“四大家族”的孔祥熙還曾當過設在李公樓中街的“私立模范小學校”(後改為中街小學,1997年拆除)的校董。

  這中街趕上過年可熱鬧了,賣年貨的、賣小玩藝兒的、搖彩的、算卦的、賣藝的,夾雜有走街串巷做小買賣的。商家店鋪都懸燈結彩,有的門臉油漆一新。寬不到兩丈的小街,往來人群非常擁擠,自行車、人力車走起來很不方便。雖說市聲嘈雜,卻也充滿了地域民俗風情。

  1903年建成的李公樓後街,位於李公樓北側,東起新開路,西至李家台大街,長277米,寬4米。初名後台,與李公樓前街、中街並列。1920年才定名叫後街,那時的第四區警察局,刑事隊也曾設在李公樓後街,店鋪比較少。

  後來的李公樓中街已更名華昌大街,往東延伸至紅星路,西端又於1988年建成李公樓立交橋銜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