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交河故城的現狀及保護

交河故城的現狀及保護

日期:2016/12/15 8:15:56      編輯:古建築保護

    交河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西10公裡的雅爾乃孜溝兩河床之間的台地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生土結構的古代建築城市。那獨具匠心的城市布局、天然渾厚的建造技藝、形制多樣的建築遺存以及周邊的墓葬和石窟,見證了吐魯番古代文明,對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城市文化、建築技術、佛教及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具有重要價值。因其厚重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化遺存,日益得到世界文化遺產界的關注,2014年交河故城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遺址點,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交河城從建立至廢棄,延續時間1500多年,見證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治,也見證了絲綢之路的開辟與興盛。

 

  獨特的城市布局和建築特色

  

  交河故城現存城市形制依然保留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性質且風格迥異的建築遺存。擇中立衙、縱橫交錯的街巷把交河分割成不同的坊裡,具有中原城市的布局特征。而大佛寺院正門與中央大道、城門相聯通,則受中亞城市布局影響。

 

  縱貫全城兩條大道(中央大道和南北輔道),由這兩條大道派生出的小巷遍布全城,四通八達,構成了城市的交通網。“街巷”把城區各地的建築聯系在一起,同時也具有劃分城市建築布局的作用。交河故城按功能區大致分為大型院落區、官署區、倉儲區、街巷區、寺院區和墓葬區六個部分。

 

  交河故城延續了1000多年,建築技法很多,但都是以交河台地上最普通、最基本的東西——黃土為材料進行建設,城中保存下來的構築技法可分為五大類,即夯築法、壓地起凸法、垛泥法、土坯、砌築及開鑿窯洞法。其中“壓地起凸法”建築是交河城運用最普遍、最具特色的建築方法,就是在地面上事先規劃好建築物的布局,確定了牆壁的位置之後,把牆內外的土挖去,這樣豎起牆來,由此挖出房間、院落及街道等建築。城中大型院落區、衙署區的部分建築、街巷區、中央大道、東西大道、東門、一部分護牆及大部分街巷都用此法建成。

 

  公元640年,唐王朝在交河城官署區設立安西都護府,作為最高軍政機構,管轄西域。官署區位於交河城中部的台地上,也是城市的最高處,“擇中立衙”具有中原建城特色。它規模宏大,形制特殊,居高臨下,威武莊嚴。地上建築已殘毀,主體建築位於地下,采用減地法挖掘的地下庭院、窯洞、水井和一條長30米長的地下通道,保存較完好。

 

  自高昌郡時期,佛教傳入交河,歷經高昌王國、唐西州、高昌回鹘王國直至交河城毀棄,長達一千多年,交河城的布局也因此而發生改變。一條南北走向的中央大道,把交河分成東、西兩個部分,大道的盡頭是規模宏大的大佛寺院,以它為中心,東北小佛寺、西北小佛寺、塔林等,形成北部寺院區,交河城現存佛教遺址共53余處。

 

  大佛寺。大佛寺始建於公元6世紀,位於中央佛塔北側,中央大道的終點,是交河故城中現存53處佛寺遺址中最大的一座佛寺,面積達5192平方米。由寺門、鐘樓、鼓樓、僧房、大殿、水井組成,結構完整,後殿殘存夯土築成的方形塔柱,四面龛內佛像依稀可辨。東西僧房垛泥板築壘砌的高深外牆,殘留著有序成排的木椽孔,佛寺為佛教僧侶供奉佛像、捨利進行宗教活動和居住的處所,可想當年寺院的氣勢恢宏,彰顯著交河城昔日佛國盛景。

 

  大佛寺高聳的圍牆采用垛泥法修築,這是將潮濕的泥塊一層層堆垛,達到所需高度後,再進行鏟削形成平整的牆面。這種建築方式,即利用自然台地取土方便,又可節約用水,解決了交河城中大量取水不便的困難。垛泥法建築普遍存在於寺院、佛塔等宗教建築中。

 

  塔林。塔林位於交河故城區東北佛教建築遺址上,由101座塔組成。分成四區,每區25坐。塔大約建於公元五至六世紀,麴氏高昌時期。塔林四周原有圍牆,南牆中央開門,東西長84.8米,南北長87.15米,總面積達7400平方米。

 

  塔林正中聳立著一座大佛塔,從原生土高台中挖出,現已坍塌,僅存部分塔基、塔身和月台,塔高20米。塔前月台高出大道路面2米,今踏垛已不存在,僅塔基南側下方有一些土塊堆積。塔基殘高3米,東西長14.5米,南北長14.05米。塔身為單層,呈中空狀,四周有回廊。塔身四壁現存兩層板築夯土層,每層高約1米,以上均已塌毀。塔室的結構與殿堂相同,前壁中央開門,正壁和左右側壁前鑿一小型台座,原置三尊立佛像,今已無存。此塔是我國現知最早的金剛寶座式塔。這種金剛寶座塔,源自印度菩提伽耶成道紀念塔,是印度佛教建築向西流傳至吐魯番的重點物證。

 

  在緊靠大塔的四角方向,各有一組較小形的塔。每面五座,有五排,以五乘五的形式排列,共有一百座。這些小塔僅殘存正方形基座,塔身均已倒塌。中央大塔聳立於從南門北向的中心大道北端,接近全台地的中心區。其東西兩側都有道路可通至塔後的大佛寺。

 

  塔林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全部用土坯砌築而成的塔林,也是交河故城內現存最為壯觀宏偉的建築群之一。

 

  中央大塔。中央大塔是交河城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城市的中部,塔基為正方形,周長57.1米,殘高10余米。現在留存有塔基、塔身和月台。佛塔的基礎部分用壓地起凸法削出平整的塔基,其上再使用夯土和土坯建造。佛塔為安置佛捨利之處所,作為信徒供養禮拜的建築物。交河故城中存有大量的佛塔遺跡,其形制大小差別懸殊,建築構成均為就地取材用泥土建成。

 

  壁壘森嚴的軍事城堡。交河故城建在一處懸崖壁立的台地上,台地平面呈柳葉形,長1750米,最寬處300米,面積37.6萬平方米。台地平均高度約30米,雅爾乃孜溝水在台地上游分為左右兩支,環繞交河城,形成天然的屏障,易守難攻,早期的居民就是把交河作為避難所。

 

  交河故城中現存城門遺跡共有三個,東門、南門和西門。

 

  東門采用壓地起凸的建築技藝,在原始台地的地面上向下掏挖出登城斜坡道、外城門、甕城和內城門,以及通道。外城門是鑿崖而成的阙口,位於崖壁半中央,門外殘存有斜坡道,坡度很大,呈“人”字形,寬約5米,可到達河谷。外城門門道寬約5米,長約15米,門後布滿暗井。甕城內設深井和兩個礌石坑,坑內有許多直徑10至20厘米的卵石,應該是東門的防御武器之一。在東門門道的地面黃土層中出土大量的陶片,據考古學家研究,這些陶片是公元3至6世紀的遺物,由此可以推測,東門的時間年代是在唐代之前。

 

  四周高台上以及正對內城門崖壁上的瞭望哨所,有守城衛士居高臨下,守衛東門。北側開一個小門道,可能是內城門封閉後才開通,稱作“小門”,其作用是既保證了東門的繼續使用,又限制了交通流量,在交河城遇到突襲時,也可以迅速封堵,保證城內的安全。甕城兩旁甬道狹窄而曲折,兩側街牆陡然峭立,形成完備的軍事防御設施。

 

  交河故城的維修和保護  

 

  交河故城在古代建築史上獨具特色,城市布局清晰可見,建築物歷歷在目,一座歷盡二千余年風雨的古城能夠保存到今天,是一大奇跡。作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至今最完整的生土建築城市,保護交河故城也是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交河故城歷來就面臨著嚴重的自然災害,風蝕、雨蝕、洪水、地震和溫差較大的氣溫影響等因素。因而,交河故城的保護和修繕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992年至1996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日本政府投資100萬美元,中國政府配套資金,開展交河故城保護維修工程,對地下寺院、西北小佛寺、東城門(甕城)、兩處民居遺址、古井進行考古發掘,在交河故城下河岸修築了攔洪大壩。

 

  2006年至2008年,國家文物局啟動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作三期工程,主要完成了東北佛寺、官署區遺址本體及南門崖體的加固與維修;大佛寺遺址本體、南門片區、東門片區局部崖體及部分重點部位的加固與維修;塔林及其北面的4300多平方米區域的崖體實施加固和維修;安裝視頻復核系統、周界入侵報警系統、地波探測報警系統、防護區電子巡查系統、防護區各子系統間的供電、傳輸系統等;修築防洪壩(東、西溝)建設工程計1800米。對西崖北段區域進行了崖體加固,包括官署區所有未加固區域、中央大道兩側牆體、沿參觀路線兩側18個遺址單體等重要遺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