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漢家陵阙 愈顯風華

漢家陵阙 愈顯風華

日期:2016/12/15 8:17:26      編輯:古建築保護

 西漢是中國古代的盛世王朝之一。西漢王朝的11座皇帝陵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位於西安市東南的白鹿原和杜東原外,其余9座帝陵都位於西安市西北、渭河北岸地勢高敞平坦的鹹陽原上。其中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等5座帝陵建有陵邑,故這一區域又稱五陵原。五陵原和臨近的秦鹹陽城遺址、隔渭河相望的漢唐長安城遺址、西漢霸陵、杜陵以及北部山區綿延百裡的關中唐代陵墓區共同組成了中國古代盛世文化的核心區域,形成了這裡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

  鹹陽五陵原西漢帝陵文化區分布地域廣闊,其間又交叉分布有3座戰國秦代王陵、北周武帝孝陵等4座北周帝陵、唐高祖李淵之父興寧陵和武則天之母順陵等2座唐陵,歷史文化遺存極其豐富,價值和等級都很高,保護與管理任務繁重。

  管理與執法

  在西漢帝陵保護的過程中,鹹陽市始終堅持專業保護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的保護管理思路,將文管所建設和公安文物執法機構、文物稽查隊、群眾文保員隊伍建設有機結合,完善文物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和公安、文物聯合執法機制。嚴打各種文物違法犯罪行為,一直以來是西漢帝陵保護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0年以來,陝西省文物局、公安廳和鹹陽市先後在全省和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天鷹”“獵鷹”“秦鷹”“斬蛇”“春雷”等一系列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這些專項行動極大地震懾了文物違法犯罪分子,有效遏制了針對西漢帝陵的文物違法犯罪活動。2011年,鹹陽市建立了以分管市長為召集人,市公安局、文物旅游局、民族宗教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住房與城鄉建設規劃局、工商局為成員單位的“全市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定期對文物安全工作進行商討、協調。為了提高對文物案件的稽查力度和快速處置能力,鹹陽市在充分發揮文物稽查作用的同時,成立了以市公安文物偵破大隊和市文物稽查支隊人員為主的“公安文物聯合執法辦公室”,雙方組成人員聯合執法,既分工負責,又相互配合,充分發揮了公安文物聯合執法機構的

  作用,提高了依法行政和打擊文物違法犯罪的各項工作效率與辦案質量。

  為了加強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2006年,鹹陽市政府專文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意見的通知,規定所有在文物密集區的基本建設項目在報建設規劃部門審批之前,必須依法履行文物保護報批程序和考古勘探程序,將全市包括五陵原西漢帝陵在內的文物保護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序,有效解決了鹹陽西漢帝陵保護工作中的一個棘手問題。

  2011年5月,省市文物管理部門依法對茂陵故園管理處未履行報批程序,擅自在茂陵保護范圍內進行的違法建設項目進行了督辦。2011年6月,鹹陽市和秦都區文物稽查隊依法成功制止了秦都區汽車產業園涉及平陵邑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的部分項目,使這些建設項目最終按照文物部門的意見建議改變用地規劃。興平市文物稽查隊依法糾正了茂陵生態園在茂陵保護區內的違法行為,責令建設方限期拆除了違法修築的生態園圍牆。2011年鹹陽市編辦批復成立了延陵、義陵、康陵等3個文管所,標志著經過幾年的努力,五陵原西漢帝陵全部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保護管理機構,其中陽陵、茂陵設立了博物館。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安裝了田野技防設施;茂陵、康陵封土安裝了圍欄,制止了以前屢禁不止的游人攀爬封土的行為,杜絕了康陵一度出現的放風筝、起降滑翔傘、航模表演、機動車攀爬沖頂等有可能對帝陵封土造成破壞的行為。

  目前,陝西省正在對全省文管所等保護機構進行調查評估,下一步將對包括西漢帝陵在內的部分重點區域的文管所進行改造提升,強化其展示宣傳功能,使地下的文物活起來。在健全西漢帝陵專業保護機構的同時,鹹陽市非常重視群眾文保隊伍的建設,先後從帝陵附近的村鎮遴選、聘請了一批熱心公益、責任心強、對歷史文化有一定情感的村民充實到群眾文保隊伍之中,每座帝陵3至5人不等。文物管理部門對這些群眾文保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實踐證明,群眾文保隊伍作用不可小觑,不少文物案件都是因為有了文保員及時提供信息和線索而得以迅速偵破。

  基礎性保護

  歷經千年歲月的五陵原,曾有的輝煌壯麗已被歷史的滄桑沖刷殆盡,如今僅剩下飽受風蝕雨浸和人為侵擾的陵墓封土以及田野中偶見的殘磚斷瓦,遺留的歷史信息比較缺乏,保護難度很大。

  為此,陝西省和鹹陽市先後組織開展了帝陵考古調查、保護規劃編制、陵墓本體保護等一系列業務工作,帝陵基礎性保護工作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2001年以來,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利用十多年的時間,先後對五陵原西漢帝陵進行了兩次全面調查和重點勘探,對茂陵的兩處外藏坑進行了發掘;廓清了五陵原西漢帝陵的陵區范圍和布局結構,明確了外藏坑、禮制建築、陪葬墓、陵邑的位置和范圍,進一步明確了帝陵需要保護的區域;糾正了過去的一些謬誤,使一直被認為是周陵和延陵、義陵陪葬墓的戰國秦王陵,在被湮沒於西漢陵墓之中兩千多年後重新為世人所認識。

  在此基礎上,結合關中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實際情況,陝西省2011年重新劃定並公布了西漢帝陵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把陪葬墓和陵邑納入到帝陵的保護序列之中,使西漢帝陵區的完整性得以保護。對重新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西漢帝陵及時樹立了保護標志碑和四址界碑,保護區域更加清晰和直觀。根據考古調查的成果,陝西省和鹹陽市加快了西漢帝陵保護規劃編制的進程;目前,鹹陽五陵原文物保護控制規劃和陽陵、茂陵的保護規劃已經編制完成,其他帝陵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也已全面展開。啟動了西漢帝陵本體保護工作。201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鹹陽市實施了安陵、渭陵、延陵封土搶救性保護工程;目前,安陵、延陵封土頂部塌陷部分夯土回填修復工作已經完成,陵頂因塌陷造成的滲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文物保護與群眾利益

  西漢帝陵所在的鹹陽五陵原地處關中平原腹地,臨近西安、鹹陽兩座城市,這一區域的文物保護工作與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如何正確處理西漢帝陵保護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擺在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面前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

  鹹陽市多年前修築了貫通帝陵東西的五陵原旅游路,這固然有利於西漢帝陵的保護和宣傳,同時更多的是方便了帝陵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使當地群眾切身感受到因文物保護給他們自身帶來的好處,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西漢帝陵保護的認同感。

  2012年,鹹陽市以政府名義出台意見,從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社會文明程度的大局出發,通過先行試點,對包括文物保護區在內的相關重點地區內的亂建亂葬亂埋現象進行集中整治,對西漢帝陵保護區內的現代人墳墓將逐步搬遷。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加強農村公益性公墓的規劃和建設,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殡葬服務體系,來消除當地群眾的抵觸情緒和後顧之憂。興平市通過宣傳文物法和相關政策,反復協商,合理補償,成功搬遷了茂陵保護區附近的三座磚廠,因措施得當,廠方給予了充分理解,整個搬遷過程未出現群眾上訪事件;目前,這裡的生態已基本得到恢復。五陵原上的西漢陵墓數量眾多,體量巨大,高10多米至40多米不等,營造和保護與這些高大陵冢相協調的周邊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漢陽陵作為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通過考古手段對地上地下文物遺跡的展示,通過不同形式對陵園形制格局的整體揭示,使帝陵保護與展示很自然的結合,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成功范例之一。秦漢新城立足“文化、田園、健康之城”的城市定位,采取“退耕還林”的方式,對長陵、安陵陵區進行大面積綠化。通過這些方式成功阻止了陵區附近修建宅基地、磚廠、取土場、垃圾場、現代人墳墓等有可能影響帝陵安全和環境風貌的建設性生產生活活動,為西漢帝陵爭取了一片良好的周邊生態環境空間,與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綠化區以及其他帝陵附近的綠化帶一起,構成了西安、鹹陽兩個城市北部帶有歷史文化符號的綠色人文生態屏障。

  挑戰與思考

  快速推進的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空港新城和鹹陽市主城區、北原新城從南北兩個方向對五陵原西漢帝陵形成合圍之勢。盡管每個帝陵陵園都劃定有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但在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之外,撲面而來的各類高大建築物正在日趨擠壓著平陵、渭陵、延陵、康陵等距城區較近的帝陵的生態空間。單體保存相對較好的五陵原西漢帝陵,整體外圍形勢不容樂觀;若按目前的城市化發展趨勢,若干年後,五陵原西漢帝陵區有可能象北宋某座帝陵一樣成為城中陵,原有的廣闊壯麗和蒼茫肅穆將不復存在。

  針對這一新的問題,陝西省提出了把關中地區的漢唐帝陵作為一個區域整體進行系統化保護的思路,圍繞著帝陵保護的一些相關工作已陸續展開。目前正在著手制定的帝陵保護條例,將對不同時代帝陵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及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的基本建設、生產生活、經營服務和旅游開發等活動提出規范和管理性要求。制定中的帝陵保護條例將在建設控制地帶以外,劃定一定范圍的符合歷史風貌的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區,作為帝陵保護的外圍組成部分,要求在其區域內進行的基本建設活動,同樣須事先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在省政府的統一安排下,由省發改委牽頭、省文物局主要參與的漢唐帝陵旅游道路初步規劃設想已經出爐,交通部門正在進行深化設計並著手實施。

  與此同時,關乎西漢帝陵整體保護走向和發展思路的漢唐帝陵整體保護規劃編制也正在做前期准備工作,即將正式啟動。無論是正在制定的帝陵保護條例,還是著手編制的漢唐帝陵整體保護規劃,都需要對帝陵周邊的建設項目性質、規模、布局和建築高度給予明確的限制性和控制性規定,嚴格限制帝陵與帝陵之間的各類建設項目,保持帝陵之間的視線通透和整體環境風貌的完整性;控制帝陵區南北兩側的建築高度和規模,使人們站在五陵原上北望嵯峨(山)、九嵕(山),南眺渭水、秦嶺的文化視覺享受不至於成為一種奢望。

  莽莽蒼蒼的鹹陽五陵原,曾經散落有古代陵墓封土800多座,蔚為壯觀,經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規模平整土地運動和其他形式的風雨蠶食與破壞,如今僅剩下200余座,愈顯彌足珍貴。西漢帝陵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也就愈加任重道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