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金殿古建築群內發現一塊刻“壬申”字樣瓦片
日期:2016/12/14 12:14:49   編輯:古建築保護金殿古建築群中團鼓樓進行翻修
刻有崇正(祯)五年“壬申”字樣的瓦片
縣文物局接到金殿古建築群文物專管員電話報告,稱當地群眾在對下中團鼓樓屋面進行翻撿時,瓦匠在屋面中心位置發現一塊刻有年代字樣的瓦片。
經通道文物局工作人員現場勘察,該瓦片呈灰褐色,長19厘米,寬17厘米,厚度為1~2厘米,重950克,為手工制瓦。瓦拱起面陰刻有“崇正五年壬申”6個字,結合之前該地區另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坪溪寨門也發現過刻有年代的瓦片,縣文物局工作人員認定應該是當時的瓦匠學識不高,寫了別字,正解應該是“崇祯五年壬申”,加上該區域侗族自古以來就有在瓦片上記錄建造年代的做法,通道文物局工作人員認定下中團鼓樓始建年代為明崇祯五年(1632),較原來斷代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提早了141年。同時,這也是通道境內繼省保坪溪寨門之後發現的第二個明代建築,對研究侗族地區在明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建築風格演變及建築與民族發展史、民族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悉,金殿古建築群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西北方的牙屯堡鎮金殿村,系通道縣政府2010年公布的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金殿古建築群主體建築分別是上中團寨門和下中團鼓樓,附屬文物包括:青石質縣令判案章程碑1通(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寨門1座、青石質土地廟1座(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公德碑1通(清同治九年(1870))。整個建築群均為清代中晚期建築,屬典型的侗族傳統建築。
因年久失修,該文物單位屋面破損見光,常年漏雨致使椽皮等木構件糟朽霉爛,且建築整體構架還存在輕微歪閃的狀況,整個狀況不容樂觀。針對此況,通道文物局與金殿村委會共同協作,由縣文物局出資,當地群眾捐料投工,於2015年10月底開始對金殿古建築群實施搶救性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