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海葵之後:杭州古建築尚安否

海葵之後:杭州古建築尚安否

日期:2016/12/14 18:56:42      編輯:古建築保護
  杭州河坊街牌坊突然倒塌,原因初步確定為木結構腐朽所致。

  在杭州,類似這樣的磚石與木結構混搭的古建築或仿古建築還有不少。在杭州這樣多雨潮濕的環境下,它們是否安全?它們平時的防腐維護是怎麼進行的?記者昨天進行了走訪探尋。
    明朝的吳宅、清朝的王文韶故居年事已高,過得還好嗎;虎跑泉邊蟻蟲熱鬧、終年潮濕,那裡的眾多仿古建築又如何;錢王祠牌坊同樣是“混搭結構”,和河坊街牌坊最為相似,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安全隱患……
    昨天夜裡,杭州市上城區各街道召開緊急會議,面對牌坊倒塌事件,舉一反三,要求各部門從今天開始對所有具有事故隱患的建築(包括牌坊在內)進行地毯式安全排查。
    錢王祠牌坊:
  木石連接用銷子固定,不太會有受潮隱患
  與河坊街牌坊相似,西湖邊錢王祠有5座牌坊,同樣是“石木混搭”:下半部分是石制,上半部分是木結構屋蓋,飛檐翹角。
    昨天記者來到現場,因為靠近西湖邊,這裡同樣游人如織,煞是熱鬧。
    仔細看錢王祠的牌坊,能明顯看出與河坊街牌坊的區別。這5座牌坊雖然同樣是石木混合結構,但石與木的連接,采取的是鐵銷固定的形式,而不是“木頭插進石頭裡”。
    記者就此采訪了浙江省古建築研究設計院院長黃滋。
    黃滋說,錢王祠的這幾座牌坊,構造上采用傳統的木石結構,柱子用的是石頭,斗拱、屋蓋用的是木頭。
    “由於柱子上面的斗拱挑出來的屋檐很大,要考慮它的穩定性,就用鐵件牽引木柱兩側,這也是古建築傳統的工藝技術。”黃滋說。
    鐵制的構件,由兩根又粗又長的鐵鉤子組成。由於屋蓋很大,風力太猛的時候,牌坊容易頭重腳輕,用這樣的鐵件固定,很穩。
    黃滋說,如果“木頭直接插到石頭裡”,雨水沿著石柱流下來,很容易積水、潮濕,會造成斷裂;而銷子固定的“疊放”形式,就不會有受潮隱患。
    清宰府明吳宅:
  每隔兩三年定期油漆保養,防蟲防雨水
  我們去的第二個地方是吳宅。
    說起吳宅,很多人都會有些陌生,可如果提到杭州古玩市場,平日裡喜歡到那裡淘寶的老杭州一定很熟悉。這座杭州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古宅,建於萬歷年間,也是杭州市文保單位。400多年下來,這座私家花園依舊宅院深深,回廊、夾弄、邊門、別院,皆保存完好。
    杭州市文保所文物巡查科科長段虹告訴記者,他們在“海葵”離開之後,還特意去吳宅突擊檢查,並沒有發現漏水現象,“表現很好”。
    而清朝丞相王文韶故居位於清吟街,這次台風前後,工作人員對閣樓、瓦頂都細細檢查,並沒有絲毫纰漏破損。
    “木構建築本身是‘弱勢群體’,木材壽命有限,遇水容易侵蝕、風化、霉爛,所以日常保護非常重要。”工作人員說,大多數木結構文保建築每過兩三年,都要定期做一次油漆保養,可以防蟲、防雨水。
    在木構建築的行業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木頭干一千年,濕一千年,不干不濕兩三年。通俗點說,木材質保持干燥或者干脆浸在水裡,都能保存較長時間,最怕的就是處於潮濕環境,易被腐蝕。“木頭這東西,如果維護不好,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風吹雨打的,兩三年就容易壞。”
    有趣的是,只要頭幾年不爛不蛀,一些用了幾百年的木頭柱子,反而比小年輕更“健壯”。
    “有時候,老木頭的一截有些腐爛,我們不捨得丟棄,就給它做個截肢手術,接上一段新木頭,繼續用。”工作人員說,很多新木頭屬於“速生木”,遠遠不如老木頭結實。
    虎跑李叔同紀念館:
  5月曾查出隱患,趕緊給木橫梁安裝了鐵條
  “木結構建築,最怕老三樣:潮濕、白蟻、木蜂,”負責建築文保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虎跑位於山間,泉水川流,尤其潮濕。
    李叔同紀念館大門前的飛檐下,記者發現,支撐飛檐的木橫梁與房屋的朱紅色門柱連接處,三根“L”形狀的鐵條分別從左右側以及木橫梁的下方將兩塊紅色的木柱子牢牢固定在一起。
    工作人員說,今年5月打掃屋檐衛生時,突然發現木橫梁與門柱子的連接處有松動現象。仔細一瞧,木橫梁的邊緣都有不少木屑掉落。
    “木蜂(一種愛吃木頭的蜂)吃過的木頭,輕輕一碰,都是木屑;而白蟻嘴下的梁柱,掉下來的木頭碎渣是一串串的。”工作人員判斷這次是木蜂搗亂,立刻向錢江管理處匯報,木工師傅給木橫梁安裝了鐵條。
    “木結構建築,上頭的領導每個月定期檢查,我們自己則是每天觀察、記錄。”紀念館工作人員說,古建築和仿古建築的保護原則都是“誰使用、誰負責”,按照不同的損害程度,分三個級別:小病隨時修、保養性維護需備案、大修則報上級審批後進行。
    建設仿古建築前也有嚴格的程序。比如,地下部分的“木龍”,必須先用柏油等防腐材料刷一遍、每一根木頭必須被噴過白蟻藥水、木頭的干燥防蟲防腐是必須的工作等等。
    “領施工許可證之前,就必須到白蟻研究所備案,不然,很多建築連房產證都拿不到。”工作人員說。
    木質建築,最脆弱的部分是榫卯
  木質建築有眾所皆知的弱點:怕火怕水怕白蟻(木蜂)。可是它看似纖弱,實則外柔內剛。若搜索一下記憶,在中國,保存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木構建築,比比皆是。
    1934年,梁思成第一次站在佛光寺(位於山西五台山)前,他說這是“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曾斷言的“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這座建於唐代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的木構建築,至今依舊完好如初。
    而在杭州,也有許多“年事已高”,卻依舊“老當益壯”的木構建築。比如胡雪巖故居、王文韶大學士府、湖州會館、太平天國聽王府等文保單位,它們剛剛抗過了“海葵”的突襲,安然無恙。
    “要說木構建築牢不牢靠,首先要看它的材料用得對不對,像江浙地帶,雨水多,不太會用松木,因為松木遇水容易腐爛,時間長了就容易斷。”浙江省古建築研究設計院院長黃滋說,江浙一帶的木構建築,一般用杉木的比較多,耐腐蝕,比如新華路上的吳宅。而像胡雪巖故居,木材更高檔一些,還用到了楠木。
    此外,榫卯結構,是木構建築中最薄弱的環節,如果長期受潮,容易腐爛,甚至斷裂。因此,木構建築的構造設計是否合理,也是檢驗它保存時間長短的重要因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