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城內外已發掘9處重要清代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1:55   編輯:古建築保護 談到盛京城考古的意義及其在研究清代歷史文化中的作用,趙曉剛表示,盛京城在清代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盛京城考古必將在清代歷史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歷史與考古相互印證的二維證據法在盛京城考古與清代歷史文化研究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
浩繁的清代史料也為盛京城考古提供了重要線索與歷史定位,新的考古發現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據趙曉剛介紹,清前期的史料匮乏需要考古發現去補史之缺,修史之誤,證史之實。盛京城考古研究的空間范圍特指沈陽城市以沈河區為中心的六城區與三郊區的大部分區域就時間范圍,趙曉剛認為,盛京城考古的截止年代應確定為“盛京”稱號消失的1907年,但其起始年代不能簡單地定為沈陽城被稱為“天眷盛京”的1634年,還應包括1621年沈陽城被努爾哈赤攻占至1634年之間的這段時間。
目前已發掘的盛京城內重要清代遺址有七處。其中包括:西北角樓遺址、德盛門甕城遺址、鼓樓遺址、鐘樓遺址、汗王宮遺址、豫親王府遺址、九門遺址。已發掘的盛京城外重要清代遺址有兩處:西塔、東塔永光寺遺址。已發掘的盛京城外陵寢和清代墓葬主要有兩部分:福陵“饽饽房”和“班房”遺址、昭陵“御廁”、“馔造房”、“宰牲廳”、“貴妃寢園”遺址。
2000年為配合角樓的復建工程,對已頹廢的西北角樓遺址進行全面清理,確定清代的角樓是在明代沈陽中衛城角樓的基礎上重建的,兩個時期的青磚牆體並存,為角樓的考古研究及復建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德盛門甕城遺址位於大南街與南順城路交匯處的東南角,經專家考證為德盛門甕城東南角牆體的一部分。鼓樓遺址始建於1637年,毀於1931年。
2011年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汗王宮遺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沈陽的宮室。據考證,汗王宮始建於1625年,廢棄於康熙年間。2012年北中街路地塊改造,市考古所找到並確認了該遺址。遺址坐北朝南,由宮門、宮牆、前院、高台建築基址構成。豫親王府遺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铎的王府。遺存可分為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等時期。由正房、東廂房、西廂房、磚石鋪砌的甬道、方形影壁廣場及圍牆等組成。關於九門遺址,明代沈陽中衛城的北門在努爾哈赤時期被保留了下來。至康熙年間始被封堵起來,後被俗稱為“九門”。
1959年方城改造時進行了清理,發現了南北兩個相連的十字券洞,通長26.1米。趙曉剛接受采訪時表示,接下來,《盛京城考古與清代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組將對清帝東巡時的永寧橋、永濟橋的現狀及恢復可能進行考察,對盛京城除了尚存的小部分北城牆之外的各段城牆的地下基礎進行探討。還對盛京城的11座王府遺跡(只有豫親王府被發掘)、奉天府衙、承德縣署等遺存進行調查論證,結合文獻記載進行詳細的田野調查和勘探,以全面掌握盛京城及相關遺存的保存現狀,並對其進行科學考證,藉以實現對盛京城考古和清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盛京城考古究竟還有多少考古工作可做?哪些遺存還可以進行考古發掘?昭陵和福陵究竟有多少座陪葬墓,哪些還有遺跡可尋?它們的墓園如何布局?這些問題均有待課題組逐一揭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