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胡武功事件”之後 看唐陵戶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胡武功事件”之後 看唐陵戶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日期:2016/12/14 11:49: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6年5月5日,中國網圖片中心發帖《胡武功怒了 唐陵石人石馬被“洗澡”》,當晚,騰訊等多家網站轉發,此貼造成微信朋友圈爆棚,網友們紛紛指責文物部門“破壞文物”。5月6日上午,鹹陽旅游文物局立即做了相關聲明,否認胡武功所反映的唐建陵和唐崇陵墓石刻被認為清洗,稱是“自然風化”等原因,並表示要保留“追究不實信息傳播者的法律責任的權利。”     之後,著名攝影家胡武功通過法治晚報官網做了道歉。各大媒體也相繼報道了此次事件的來龍去脈,報道中也有文物知識普及的相關內容。與此同時,關注者們又紛紛譴責胡武功“缺乏文物保護知識”,同時,依然有不少人對此表示懷疑。     事件已經過去,但是大眾關於文物保護的盲點依然很多:文物越舊越好嗎?是否有必要進行“清洗”?怎樣是正確的保護方式?等問題,外行依然缺乏了解。     “很受傷”與“很痛心”     唐陵作為重要戶外文物保護現場,文物部門做了大量辛苦工作,涉及很多科學嚴謹的方法和手段,卻鮮有人了解和認同。對於“胡武功事件”造成的影響,文物部門專家覺得做了大量工作卻被全部抹平,表示“很受傷。”     而攝影家胡武功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關注拍攝唐陵石人石馬,對這些千年文物有著極其深刻的情感,看到石人石馬近年“漸變”,不再有歷史感和文物感,誤以為文物部門進行了“破壞性”保護,感到“憤怒”。其“憤怒”短時間點燃大眾情緒,卻最終是一場誤解。對於文物知識的缺乏感到“很痛心”。     其實,民眾們大多和胡先生一樣,對於文物保護有很多認知盲點。“當然,這也是文物保護知識普及做的不夠”,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說,“文物部門的研究成果基本發在內部的專業媒體上,社會上很少了解。很多專家們潛心工作,並沒有把文物普及當做任務。誠然,我們也缺專業人員對外宣傳普及。”     文物越舊越好?“洗白”是正確的嗎?     同樣一件千年石刻放在眼前,“胡武功們”看到的歷史的滄桑和藝術的感染力,因此激動和感懷;而文物專家們則從銹跡斑斑中看到了各種影響文物安全的“病灶”,從而擔心其病變,想盡辦法除掉“歷史痕跡。”     縱使“修舊如舊”是文物保護的重要准則,但並不適合所有文物;不定期清理、洗白依然是科學的文保方法。     尤其是唐陵這樣的“戶外不可移動文物”,千年來經受風吹雨淋、地震、環境變化等影響,不可能不產生安全問題和隱患。     陝西有18個黃帝陵,戶外文物保護是工作的重點,是要給其他地方“提供經驗和樣本的”,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馬濤在文物部門工作了多年,並負責主持過唐陵項目的保護工作,對於戶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有著全面和系統的了解。他非常認真、詳細地為記者講述了唐陵保護的相關知識和問題。     “其實,我們進行保護都是非常嚴格的,尤其唐陵這樣的重點文物現場,都是經過詳細調查研究,提交方案,經過大量專家和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才會進行的。之前,我們是對三尊唐陵石刻進行過清洗,但是是作為研究實驗。並不是外界誤解所說大規模洗白。我們所做的保護都是用非常嚴謹的科學方式下進行的,適合國際保護方法。”     以乾陵南門的石獅為例,原來兩件都是舊感覺,但上面存在不少危險石刻本身的病灶,我們對其中一件進行了科學清理,另一件依然如舊,目前來看,清理後的石獅基本保持健康,而未被清理的依然有病變加深可能。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省文物局就開始了針對乾陵石刻保護的研究和實施工作:1993-94年,下撥經費約80萬元進行南門司馬道整治,對所有石刻進行了地基加固、石刻扶正等工作;並針對石刻的自然風化問題,撥款10萬元科研經費,委托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開展了《乾陵石刻保護技術》研究,就石刻的保存環境與石刻狀況、存在的主要病害問題,以及適宜的保護修復方法進行探索。     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2001年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編制了《唐十八陵石刻保護修復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同年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准。     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陝西省文物局組織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陝西省考古所和乾陵博物館等共同進行了石刻保護修復項目。     表格是陝西省文物局通過研究得出的唐陵石刻主要病害和影響因素的活動情況評估     唐陵石人石馬的病變類型和現狀     “我們對唐陵的保護已經進行了乾陵、橋陵和順陵三個。選擇此三者並不以游客多寡為為標准,而是以石刻存留的完整度、價值、地理優勢等作為參考。我們主要做的是修復和保護工作,至於大家所說的洗白,則是工作的極小一部分。”馬濤老師說。     建成於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以後各朝各代斷斷續續也設有一定的管理機構,但是歷經1327年的自然、人為破壞,目前唐陵地面建築已遭到嚴重破壞,大多已蕩然無存,如今只留存了一批陵墓建築遺址和大量珍貴的石刻。由於長期遭受著嚴重的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大部分石刻保存現狀堪憂:表層物理、化學、生物風化明顯,不少石刻有貫穿性裂隙發育;還有少量石刻半埋在地下、或歪斜、或斷裂、或移動原位,長期未得到妥善保護。特別是近代以來,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唐陵石刻和其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在不斷被周邊農民的生活、生產活動所擾動、蠶食和破壞。     現在文物保護原則有兩個:一個最小干預;第二保持原真性。我們認為的景觀文物主體和周邊環境和原來最好是一樣。就是出於保護也要最小干預,舉個例子石刻只要穩定不倒就行了,不要做太多的,這是我們的原則;原真性要保持文物所有的信息,不要一會兒加這個,一會兒加那個,歷史信息都破壞了。     比如一個唐陵有完整的形制,宋陵、明陵、清東陵、清西陵都是從唐陵開始的,唐陵從憲陵、昭陵開始奠定了中國帝王陵墓的形制非常重要。我們要保護的並不僅僅是石人石馬等石刻,而是整個環境的完成性和大的歷史原貌。有人會問:千年文物放在野外,風吹雨淋造成傷害,為何不搬到室內或者蓋防護棚或者向德國夏宮那樣在外面加上一個保護箱。但是,這些違背整體的景觀風貌,故不可取,目前是文物工作者和醫生一樣,不定期給文物治病,或者提前預防。“但是,這樣所做的只是延緩健康,並不是根治。”     基礎保護措施和案例     唐陵石刻有500多件,陝文物部門目前進行了部分保護實施和案例。     第一步要進行考古調查,不是一兩尊石刻要做,是要把陵墓石刻全部找到。馬濤老師以順陵為例講述了考古調查。順陵是武則天母親之墓。這個墓很有意思,武則天當皇帝以前她媽是貴婦人,因為墳墓的等級石刻擺放都有規律、等級。她當時是部長夫人級的可能比較小,但是武則天當皇帝後等級大大提高,後來又增加了很多大型石刻,增加了新的阙門,估計屬於一種違規,等級太高。等武則天死後,她兒子登基以後又降下來了,這樣很多石刻就埋了。但是我們作為保護,全部恢復出來了。所以考古學家批評我們說人家本來不是一個時期的東西,也不是一個形制等級的東西,你們現在全恢復出來不一定合適,這個我們虛心接受。但是我們認為不管是哪個時期的石刻都是文物,都希望大家能夠看到,而且展現出來,可以判斷,首先我們找到很多石刻,另外我們把很多石刻保存環境進行整治。     除了考古調查了解現存的石刻地底下埋藏的石刻還要對其保存環境進行整治,像淹沒在農田裡的石刻,現比周邊農田低,農地一澆水,肯定泡在裡面,這對文物保護也不利。所以周邊環境也要進行整理。還有一些像石獅子淹沒在農民的麥場裡了。文物局沒有那麼多錢,就采取租借農民土地的方式,給他們錢,不再讓種植土地,為了保護田地裡的石刻。     其實文物保護有很多心酸的故事。比如長陵,有盜墓賊去打文保人員,他們打不過人家就跑。現在我們主要是有文管所、文保員,文保員工資很低,全憑良心來干。好在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十八陵,現在是“十三五”文物局重點保護項目。     環境對於戶外石刻的影響     順利有個大概有三四十噸重的石刻,法國人1909年照的圖片和日本人1933年照的圖片,我們在60、70年代做了一個保護范圍,用鐵柵欄圍起來,這個石刻太珍貴了,說句實話,表面沒有任何人進行過清晰。但是你看1909年,生物腐蝕比較多一些,這是空氣污染的原因。馬濤老師原來在環保所工作,了解苔藓是潔淨空氣的指示物,空氣越干淨苔藓長得越多。     大型石刻的裂隙因為石頭非常脆,乾陵大甕仲4米高的頭頂有很多裂隙,因為是夏天曬。文保專家做過實驗:夏天測5米高的無字碑的碑首,氣溫是30多度的時候石頭有50多度,最高測到54度,這種情況下要來一場白雨會讓這個石頭炸,這都是環境影響導致。“我們看     表面有裂隙,打毛管的時候內窺鏡塞進去看,做超聲層隙,就跟做CT一樣,都空了,強度不夠了,顏色你看,顏色不一樣,分布不均勻,都有非常科學的研究。“     另外對石刻保存環境有氣象站,原來在乾陵做過一年四季污染氣體的檢測,現在順陵還有氣象站。比如有的石刻表面長了苔藓,有的是活的,有的是死的,黑色的就是潛伏期;另外在戶外淋熔,為啥發白?就是風吹雨蝕,再加上酸雨的影響。石銹也是一種古代的痕跡,大部分石銹都沒有問題,但是有石膏就不行,因為石膏會吸水,一吸水會膨脹。     石刻保護的原則和成績     現在都用科學保護方法進行。因為戶外石刻可以選擇的手段不多。改變環境很難,建棚子保護又不符合陵墓文物的風貌。能不能考慮一些化學的辦法,非常需要慎重。首先石刻都一千多年,病害才研究幾年,比如乾陵石獅子的清洗,乾陵獅子表面有很多地衣苔藓,是一種生物,是一種活動,生長在巖石上,對巖石是一種破壞,地質學上是非常淺顯的道理; 第二,會分泌有機酸,對石灰巖石刻有一定的破壞影響,我們的經驗是地衣灰巖石刻表面坑坑窪窪,我們做了很多顯微觀察,表層是非常疏松的還有葉綠素一樣的綠色的東西,說明是一種微生物,一種風化物,不是包漿,如果這一層繼續發展,慢慢這一層就沒有了,所以考慮到這個我們想怎麼能夠減緩他這個表層的破壞,因為會讓石刻崩裂。第二表面這層風化物是活動的,跟微生物混合在一起,我們也想能不能有一種方法終止它,國際上也是常用的方法就是可以用一種清理的辦法,當然這個清理要有適度,不能太重。我們也是用的是最簡單的物理的方法就進行清除,像水氣、刷子。用酒精先進行處理,酒精也能進行殺死處理,酒精處理之後進行清除,這個清除我們也是非常的慎重,只是在乾陵的西門石獅子做了一次示范,雖然方法很成熟,大家也都很認可。     “但是在陵墓石刻,特別是陝西唐陵做我們也是第一次實驗這種方法,還要考慮到觀眾專家審美的情緒,觀眾或者是專家對這個清洗效果的適應,所以我們只做了一尊,而且我們一開始就說這個我們也是希望做一個示范,聽取專家公眾的意見為我們以後積累經驗,哪一種更合適,也不是說專家這次提出來的,我們也一直有這種想法,大家認不認可這種做法,所以我們以清理為目的做這一尊,別的陵墓都沒做。”     國家文物局唐陵保護項目做了四年,做了大量的研究,從04-08年,考古勘探調查對病害保存環境的分析,新發現了石刻21件含殘塊,對50余件石刻保護修復和整治;另外整治保存環境大概6000平方米,排水溝、擋土牆,而不是說我們清洗了石刻。陵墓石刻,有一個課題組有做環境整治規劃的,底下有一個小組,另外還有好多公司,取土方、挖土方、填土方、綠化等等,陵墓石刻是陵園的一部分,有位置組合和陵園的文化意義,現在石刻的環境位置都被改變了,數量也減少了。所以我們的保護不僅僅是對現存地面的保護修復,應該從陵墓整體的事業出發,對於石刻遺存的環境、原有位置的組合,以及石刻的個體保護和修復來講進行完整的考古調查工作。     結束語:文物保護工作是建國後才有的一門科學,改革開放後才有真正的發展。人們對於文物保護的認知有很多盲點可以理解,隨著時代進步,關注文物的“胡武功們”必將會越來越多,文物保護知識的普及也必將會成為趨勢。在專家和關注者的集體注視下,文明的聲音將會更加理性。范的原則,只做了少數石刻的保護示范,一方面展示乾陵石刻的保護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探索社會大眾對乾陵石刻保護的審美需求。 (來源:雅昌藝術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