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首次發現宋代磚雕墓
日期:2016/12/14 12:18:11   編輯:古建築保護磚雕墓宅院式的大門保存完好。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墓室裡的銅鏡。劉浏攝
墓室牆壁上雕著“長桌長椅”。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雨花台區牛首大道北側的西天寺發現一座宋代墓葬。該墓用磚雕技術,在地下復制了一座“宅院”——墓門上屋檐瓦片林立、斗拱椽卯榫連,墓室側壁雕刻了假窗、桌椅,呈現出一幅宋人的日常起居。
通過出土文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南宋初年,原籍北方,後在南京任將領。他很可能經歷了金兵南下、山河淪陷的戰火歲月,隨朝廷重新建國。該墓將完整保護下來,市民不久即能接觸到這座精美的“地下宅院”與墓主人經歷的傳奇。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張可
磚雕墓4大看點
1墓門高約4米氣勢不凡
墓葬坐西面東,墓門有4組斗拱
考古人員在發掘後進行了測量,墓門的高度3.56至4.08米,氣勢不凡。“該墓葬坐西面東,平面呈長方形,首先這個墓門有4組斗拱,門上還有一圈馬鞍紋裝飾。”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該墓葬發掘領隊王宏說。正因為發現了斗拱,考古人員將其稱作“仿木結構”的墓葬。因為當時地面上的木結構住宅,就是按照這個形狀建成的。
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這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南京大多數文物古建築上都能看到斗拱的身影。
2墓室裡有“明鏡高懸”
寓意止惡揚善,銅鏡上還刻著時間
此次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一面直徑達到47厘米的巨大銅鏡。銅鏡正面依然光可照人,背面則有四個鐵紐,並殘存著斷裂的鐵鏈。考古人員推測,這面鏡子本應懸掛在墓頂,照著躺在下的墓主人。
根據宋代民俗學家、醫學家莊綽的《雞肋編》等文獻記載,懸在墓頂的銅鏡可能是佛家所說的“業鏡”,與佛教寺院大殿內懸在大梁的銅鏡功效類似,主要起止惡揚善的警示功能。
另外,銅鏡上面還刻著時間,根據考證,應為五月初八,王宏介紹說:“古人認為五月這個月,‘業鏡’普照四方,凡人做的好事壞事,佛都看在眼裡,所以人們都爭相會在這個月做好事。”
3墓床上發現一組“五色石”
代表方位,有辟邪鎮墓的作用
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墓床上還發現了一組“五色五方石”。
“地上有兩塊磚頭未鋪,呈近方形,裡面有五塊石頭,古代用青、赤、白、黑、黃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據王宏介紹,這五塊石頭被稱為“五合鎮墓石”,是一種北方的葬俗,起源於唐代,武三思的墓中就發現過這種石頭組合。“五合鎮墓石”有辟邪鎮墓的作用,為死者“安靈鎮神”。
4牆壁上雕著“長桌長椅”
中國人長出“大長腿”可能就因為它
這座磚墓的南壁上有磚雕的一直稜假窗和一只桌案;北壁是一桌兩椅和一個衣架,桌上放置類似果盤之物,旁邊還掛著一個剪刀。當然,剪刀也是磚雕的,十分逼真。考古專家祁海寧告訴記者,“這種磚雕墓常見於南宋時北方,一般來說,這一桌兩椅上,椅子上還要坐人的,但人物通常是彩繪,我們推測可能彩繪脫落了。這些磚雕主要是營造出一種‘生活化’的氛圍,體現了南宋時人們的一種生死觀。”王宏說。
考古研究發現,中國人用“長桌長椅”開始於唐朝,廣泛普及正是始於宋代。此前,中國人都是采用跪坐式,面前放一張低矮的“案”。有觀點認為,長桌長椅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引入的,這一引進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形態,解放了雙腿,久而久之人體的形態也發生改變,坐椅子的中國人比跪坐在地上的中國人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