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求新:現代化視域下中國古鎮發展
日期:2016/12/14 10:04:24   編輯:古建築保護古鎮是歷史的“活化石”
古鎮文化正日益受到重視。據統計,2003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了五批共35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其中名鎮181個,名村169個。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胡發貴認為,古鎮作為一種歷史遺存,蘊藏了豐富的歷史記憶及深厚的文化信息。古鎮文化是今人認知歷史、感觸過去的媒介,其豐富的歷史沉積和別樣的歷史過程昭示著它本身甚至就是一段歷史。作為先人生活和群居的一個特定樣態和形式,古鎮還包含文明進步的意義,它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變遷的結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原副院長侯文正認為,“鎮”在古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它是周圍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政權體系中凝聚廣大農村、支撐封建統治的重要基點。古鎮在歷史上各有其興衰起伏的命運,特別是進入近現代,更經歷了滄桑巨變。現存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鎮已經成為歷史的“活化石”和稀缺珍貴資源,要對古鎮文化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和考察,要進行系統的分學科研究和綜合研究。
擺正古鎮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具有深厚歷史內涵的古鎮文化,正面臨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和碰撞。古鎮文化是該順應現代化潮流,拋棄原有傳統,還是要固守“落日的輝煌”,而拒絕現代化的推進?與會古鎮文化研究者各執己見。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研究員方亞光認為,古鎮既要注重發展,也要關注保護,二者可以相統一。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發展則為保護提供更好的條件。他以無錫惠山古鎮的保護、修復和發展對無錫文化名城、山水名城建設的貢獻為例提出,凡是保護工作做到位的城市、村鎮,經濟社會發展也很迅猛。
對此,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宋烜持一致觀點。他同時提出,古鎮文化保護並非固守破舊,任何以科學原則為基礎的修復工程均是可行的。但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保護改善中,必須充分遵循文化遺產保護自身的特點,必須充分參照國際上比較成熟的文化遺產保護經驗,必須充分聽取有關專家的意見,履行正常的申報程序。
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建設中遇到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如何保護其歷史,做到建設與保護同步,現代與傳統交相輝映。
方亞光認為,古鎮只有“古純新”,才能“精氣神”。他說,現在的古鎮往往是重發展、輕傳承,重開發、輕保護,重仿古、輕原真,從而使古村鎮原有的地理環境、建築風格、風俗特色與文化內涵難以延續,失去“精氣神”。因此,在古鎮建設發展中,首先要立足於“古”,對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古建築等實施有效保護,要保持古鎮最傳統的風格與特點。其次要立足於“新”,在古鎮的建設發展中,要有新思路、新理念、新舉措,在保護傳承的同時要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努力尋求傳統與現代的最佳契合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謝地坤以廿八都為例提出,在對古鎮的保護和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保持廿八都現有的文明祥和、生態優美的獨特優勢,同時側重體現廿八都與眾不同的原生態特色,增強廿八都古鎮的個性魅力,深入挖掘廿八都的歷史遺存和文化內涵,突出廿八都文化邊城、軍事要塞的地理價值,盡量克服當前部分地區旅游開發中出現的景觀雷同化等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