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發現石秤砣系清末文物
日期:2016/12/14 12:12:10   編輯:古建築保護石權原貌 楊洪日 供圖
大豐市民陳愛華途經當地西團鎮一農戶家中,偶然發現一個石秤砣,也即石權(古代衡器之一),對海鹽文化頗感興趣的他發現,這個石權上寫有“丙辰年置”幾個字,他認為,“這應該是清末鹽商用來稱鹽的工具,具有文物收藏價值。”隨後,他拍了一些照片,通過微信發送到了朋友圈。
“本來這個石權在農戶家中是用來拴狼狗的,人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一直放在家中,也不明白其中的文物價值,農戶看我喜歡,索性把它送給了我,一分錢也沒收。正好我的一位朋友楊先生看到後,對此很感興趣,我就送給了他。”陳愛華說,這個石權至少有一百多斤,要幾個人才能搬動。
隨後,記者聯系上陳愛華的朋友楊先生,他說,自己以前看到過圓形的石權,但沒看到過這種方形的,“我覺得應該是清乾隆年間的官秤,我們大豐以前就是鹽場,估計是鹽商在這一帶運輸,留下了這麼個石秤砣。”他說,如果有相關專家能鑒定一下,就更好了。
因為石權太重無法搬運,4月28日下午,記者把陳先生拍攝的多張圖片發給海鹽博物館開放部主任夏春晖,請她鑒別一下這個石權的價值。夏主任仔細看完圖片後告訴記者,這是清末或民國初年鹽商用的石權,也就是稱鹽用的秤砣。“丙辰年只是一個范圍,不好說清楚具體是哪一年。清朝時,官秤就已經很少,如果有,也是銅制秤,而圖片上的這個石權,看材質是石頭做成的,肯定不是官秤。”
夏春晖說,這個石權的發現,充分驗證了大豐西團在清末民初是一個鹽場,“西團的‘團’字,正是鹽民聚集的一個單位,過去幾灶為一團,鹽城不少鄉鎮都以灶、團命名,說明這裡曾有大量鹽民鹽商居住。”
“目前石權存留的並不多,它的用法與天平一致,是古代鹽商必需之物。現在有人喜歡收藏石權,因為古代有用石權象征權利的說法。”夏春晖說,在大豐發現這樣的海鹽文物,體現了大豐作為鹽場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