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桓台縣發現四河寨的遺跡
日期:2016/12/14 12:14:27   編輯:古建築保護“四河寨”遺跡
近日,淄博市桓台縣縣志辦組織人員對縣域內前埠遺址、史家遺址、古城遺址、齊桓公戲馬台、魯連井等十余處古跡遺址和烏河桓台段現狀進行了為期4天的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在桓台縣索鎮張橋村意外發現一處古“四河寨”遺跡。近日,記者跟隨縣志辦工作人員對古遺跡進行詳細考察。
記者看到,這處古“四河寨”遺跡位於索鎮張橋村村東的烏河岸邊,距此不遠處,便是烏河張家古橋。遺跡呈南北方向分布,長約30余米,北側數米形似土牆,具有明顯的人工建設痕跡,南側大部分已經掩埋於土層內,形成一處土脊,但從外形及土質也可斷定為“四河寨”遺跡。縣志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在對烏河現狀進行考察過程中,意外發現,這裡的土質與周圍的土質明顯不同,經詳細檢查發現,這處遺跡的土質是明清時期最常用的建築材料——即石灰、河泥、爐渣組成的“三合土”,夯土築成,質地堅硬。
縣志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據《桓台縣志》大事記載,1860年(清鹹豐十年)秋,縣衙籌辦團練。冬,前大王村舉人張繹武、團練周宗芹在縣衙支持下,組織108個村的民眾修築大圍子,東起烏河,西依西鄭潢溝(即大寨溝),南沿鄭潢溝、澇淄河,北枕馬踏湖,南北長10.25公裡,東西寬14.25公裡,牆高3岔,周長50余公裡,圍括面積126平方公裡,於1862年竣工,因四面靠河故名“四河寨”。除此之外,關於“四河寨”無更多文字記載。
據95歲的張橋村村民任學遠老人回憶,“四河寨”圍牆頂部寬5米左右,底部寬10余米,圍牆大部分由普通土質夯築而成,只有部分臨水或地勢較低處由三合土築成,這才保存至今。遺跡北側還有一座寨門,名叫永正門,正對張家古橋,是當時通往臨淄、東營、濱州等地的交通要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四河寨”圍牆陸續傾圮。
縣志辦工作人員表示,“四河寨”遺跡的發現或可填補建國後桓台縣對“四河寨”相關記述的空白,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