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昭化古城現秦漢古墓群

昭化古城現秦漢古墓群

日期:2016/12/14 12:23:41      編輯:古建築保護
    一片墓群的意外出現,讓原本就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一批文物的重現天日,讓四面八方的游客集結一睹真容為快;一堆猜測的紛至沓來,無疑再次為古城加上一層神秘的外衣。究竟這裡生活過什麼樣的人?曾經的這裡是個什麼樣?這些文物有哪些價值?一個個謎團接踵而來,究竟古城的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古墓發掘現場

    川內迄今發掘的最重要墓群之一

    六月的昭化古城沒有想象中那種讓人窒息的天氣,撲面的河風摻合著泥土的芬芳,吸引了數以千計的腳步。

    在新游客中心右上角的台階地上裸露在外的是一片墓地,各個探方前後延伸,左右“一字”排開。有的是只剩下土坑,有的是畫像磚砌成的墓室,有的是成堆擺放的青銅器皿,有的是已編號待取的陶罐。

    “大坪子墓地因位於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城關村一組大坪子而得名,”負責本次考古發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萬靖告訴記者。墓地處於嘉陵江西岸,緊挨昭化古城北門。

    “此次考古發掘,我們主要采用了布方與整體揭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截至目前,已發現墓葬79座,完成清理70座,清理出隨葬品1100余件(套),以陶器、青銅器居多,同時該墓地也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迄今發掘的秦漢時期最為重要的墓群之一。”廣元市昭化區副區長馬麗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

 

    中原文化入川的起始地

    據史料記載,昭化古稱“葭萌”。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和2244年連續建縣史,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大多數墓葬已經清理完畢,但清理期間所拍攝的各種照片仍能真實還原當時的場景。

    “在公元前316年秦滅蜀以前,蜀國一直保持著獨有的文化元素,從廣元寶輪院和重慶等地發掘的船棺葬可以看出,這種埋葬習俗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信立祥教授在考察大坪子墓地發掘現場後說。“但從此次的考古發掘來看,大坪子墓地內分布著較多的戰國晚期至東漢晚期墓葬,以戰國晚期至西漢中晚期土坑墓為主,而其中年代相對偏早的部分土坑墓的葬式多為屈肢葬,西首葬,這是秦人墓葬的顯著特點之一,是中原文化的象征。”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趙化成教授介紹說。從土坑墓中出土的器物來看,都是一些包括釜、壺、罐等在內的日用生活陶器,十分簡陋。“這正好印證了史書上所說的秦滅巴蜀以後,采取懷柔政策,對當地蜀人仍然封王,但是又另外派秦人的官僚來統治這個地方,然後大量移民。”趙化成由此斷定,這批早期的墓葬是最早移民秦人的墓葬,完全保留延續了中原血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