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浙江古建第一移”楊宅預計兩個月後與市民見面

“浙江古建第一移”楊宅預計兩個月後與市民見面

日期:2016/12/14 18:56:34      編輯:古建築保護

 百年“葉宅”外貌。  盧春雨 攝
   修復一面牆,花了一個月

  百歲楊宅預計兩個月後就能重新以其“舊容”與市民見面。日前,記者走進楊宅修繕工程現場,聽業主和施工方詳解如何恢復楊宅“原貌”。去年8月,楊宅完成“浙江古建第一移”。
    木工師傅修過六和塔
  楊宅原本位於鹿城區浦橋河畔西門蓮花埭3號,建於民國時期,是一幢兩廂江南院落式建築。由於楊宅恰在廣化路改建范圍內,有關單位決定將其整體遷移保護。修繕工程的業主方為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施工方為浙江省臨海市古建築工程公司。
    古建築修復幾乎是一項“無釘”工程,建築材料之間的連接,靠的是榫接;古建築修復還是個“藝術活”,浮雕、透雕都要拿得出手……像這些傳統工藝,現在會做的年輕人不多。在施工場地,有個現象挺有意思:工人年紀都有點大。施工方介紹,工地18名工人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年紀最大的68歲,最小的44歲,其中,木工師傅的平均年齡接近60歲。
    陳師傅是台州臨海人,今年60歲,在楊宅裡主要做的是木料加工,將一根根杉木、松木,切割成板或者塊,鑿出凹槽,方便後續拼接。他在這一行做了40余年,到楊宅之前,他跟隨公司在全國各地做工程,修復過最有名的古建築是杭州六和塔。
    原材料原工藝修舊如舊
  施工方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進場施工前,由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專家到現場勘查,制訂修繕方案,基本的原則是原材料、原工藝修復。“原材料原工藝修復”的意思就是說,原來可用的舊材料盡量用舊的,實在達不到使用要求,就采用和當時一樣的材料和工藝予以恢復,目的是修舊如舊。
    如修復牆體所用的小青磚,一般的地方買不到,要由專人到瑞安一處磚窯定制;如楊宅的門,需要用到浮雕、透雕等工藝,負責這項工作的金師傅在雕刻前,先在三合板上繪制好圖樣,再把三合板壓在杉木板上依葫蘆畫瓢雕刻圖樣,平均深度不超過6毫米,大約2天才能刻好一扇門的浮雕。
    今年4月份臨海市古建築工程公司進場施工,至今已基本完成牆體、屋面、梁架、樓板等主體結構部分的修繕,目前進入門窗等內部裝飾裝修階段。
    施工方介紹,房內北側一塊外牆破損最為嚴重。修復的時候要成片替換小青磚,有些部分需要工人一塊塊摳出來,再把新的放進去。這面牆的修復,他們就花了一個多月時間。
    楊宅修繕還有一處關鍵點在正門那面牆。平移工程結束後,施工人員發現,由於年久失修、沉降等因素,這面牆已經不與地面呈90°的直角。“再這麼繼續讓這堵牆傾斜下去,有一天會塌下來。”業主方介紹,他們已經就這個問題與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專家商量方案。下一步,他們正在考慮做一個牆體矯正的工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