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沒落的極品古鎮
日期:2016/12/14 10:12:14   編輯:古建築保護
成都3月9日電 記者林丹 羅城古鎮的船形街道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曾引起國內外建築專家的濃厚興趣。今天,生活在四川這片土地上的大多數人,已經意識不到在世界面前代表著四川文化的正是古老的船形街,而不是到處氣象一新大興土木的成都。
山頂一只船
在鋼筋混凝土已經砌平了絕大多數地方差別的中國,羅城並不是一個一下子就能把我吸引住的地方。由於主要街道上的主流建築是一大堆毫無特色可言的馬賽克式四方盒建築,至少從表面看,這座被許多人描述為“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的古鎮和周圍千篇一律的集鎮已沒有多少不同,倒是一路上路邊那些粗大如桶的赤鐵管道引起了我的注意。開始我以為這是一些水管或油管,後來一打聽,才知道是輸送鹽水的管道——羅城的兩大經濟支柱為黑煤和白鹽,產自鹽礦的鹽水通過鐵管被運往幾十裡外的五通橋鎮,再由那裡的鹽水處理廠制作成固態井鹽銷往外地。
馬賽克式的平庸樓房像既花哨又媚俗的掩體遮擋住了羅城的老街,記載中到處鋪著青石板的街道早已成了水泥路。在新街與老街交匯處,充斥著各種雜貨鋪子、蒼蠅館子和冰淇淋販子。有的人撲在栗色木桌上大口地吃著豬頭肉,有的人躺在高腳凳上悠閒地曬著太陽,攤鋪邊上,有人操著濃重的本地口音在討價還價。恰是正午時分,我呼吸著略微帶點霉味的鄉土空氣四處轉悠,然後順著一溜覆蓋著黑瓦的風火牆來到了涼廳街。
涼廳街是羅城舊時代的中心,它建在一個圓形的山丘頂上,被當地人叫做“船形街”,長度為209米,兩端較窄,中間寬敞,最寬處9.5米,看上去完全像一條擱置在山頂的大船。位於鎮西的“清真西寺”是船頭,梭形的街面是船底,中部的戲樓是船艙,東端的“靈官廟”似船的尾篷,“靈官廟”右側22米的過街樓是船舵。從天上看,它又像一把織布的梭子,因此,它有“山頂一只船,雲中一把梭”的稱號。這條遍體浮動著遲暮之美的老街據說是中國惟一一條船形的街道,它的建築風格屬於川南民居傳統的穿逗木構架形式,這種形式對地震的抵抗能力非常強。
“船形街”兩側是木結構的長排舊瓦屋,臨街一面的屋檐異常寬大,形成了叫做“涼廳子”的罕見長廊,其支撐點是100多根立在六邊體長條石柱上的舊圓木。幾百年來,羅城人在這不怕雨淋日曬的“涼廳子”下喝酒、吃肉、飲茶、聽小曲、抽葉子煙、賣狗皮膏藥,享盡人間紅塵的清福。“涼廳子”下原來有一些老字號店鋪,如三元號、豐泰店、亨又亨、四能堂、長清源等,如今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服裝店、小食店、百貨店和旅館、茶館等,其中茶館的數量最多,大概有幾十家,家家生意興隆。不少人三個一桌在玩著樂山地區特有的一種“字牌”,當地人叫做“二七十”,它的玩法類似麻將。旁邊往往還有四五人,或坐或站,盯著桌上的牌對玩家指指點點,俗稱“抱膀子”。四川的休閒在這條古老的長街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杯熱茶,一桌牌,一段龍門陣,往往一天就這麼過去了。望著滿街喝茶的鄉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突然想起李劼人筆下的鄉土茶鋪:“茶鋪都不很干淨。不大的黑油面紅油腳的高桌子,大都有一層垢膩,桌栓上全是抱膝人踏上去的泥污。坐的是窄而輕的高腳板凳。地上千層泥高高低低,頭上梁桁間,免不了既有灰塵又有蛛網。茶碗哩,一百個之中,或許有十個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