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西省大同市考古所獲悉,經過4個多月的調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大同市泥河灣盆地發現了75處化石點及古人類活動遺址,特別是在大同縣杜莊村遺址群第一發掘點,發現近千件打制石器及動物骨骼化石。根據發掘情況推測,這裡應當是舊石器晚期、約3萬年前遠古人在大同湖邊生活的一個營地。
今年4月,山西大學和大同市考古所聯合組成考古工作隊,對大同、朔州境內的泥河灣盆地展開了為期3年的調查與發掘。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調查,在大同市境內的大同縣、渾源縣、陽高縣等處發現了75處化石點及古人類活動遺址,涵蓋了30萬年前至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在這75處化石點及古人類活動遺址,發現了諾氏古菱齒象牙化石、完整的犀牛頭骨化石等。
聯合考古隊負責人李君介紹說,此次最大成果是在大同縣杜莊村石板溝兩岸、土林景區發現有連續分布的舊石器化石遺址點,確認這裡為遺址群。在該遺址群第一發掘點,發現了近千件打制石器及動物骨骼化石。在發掘的化石及打制石器中,有破碎的犀牛、馬、鴕鳥、大象、羚羊等動物的肢骨化石、牙齒化石等;有用石英和燧石制作的比較精細的石片、石核、刮削器、尖狀器等。種種跡象表明,遠古人已經能夠對動物進行較為精細的切割、敲骨吸髓。發掘點的西南側石板溝土坡上,還發現了一大片破碎程度很高的動物骨骼化石,有可能就是遠古人食用完動物肉後拋棄的動物骨骼垃圾堆積地。
泥河灣盆地原是一汪湖水,學界稱其為大同湖。從數百萬年前到十幾萬年前,大同湖一直存在著,由此形成了1000多米厚由黏土、粉砂質黏土、粉砂、砂、礫石組成的河湖相沉積層。湖水逐漸消失後,這些沉積地層也逐漸顯露出來,被稱為泥河灣層。遙遠的泥河灣舊石器時代文化就孕育於這一地層中,是世界上探索人類及文化起源與發展的關鍵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