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上百祠堂聚集實屬罕見 惠山古鎮的漫漫“申遺”路

上百祠堂聚集實屬罕見 惠山古鎮的漫漫“申遺”路

日期:2016/12/14 10:04:55      編輯:古建築保護


      惠山古鎮是無錫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的118處祠堂,記錄了自唐代以來至民國初年江南地區豐富的歷史信息,是研究中華譜牒文化的活化石。可最近一段時間裡,這張無錫的文化“王牌”似乎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從被指責部分古建築用於商業開發致破壞整體文化氛圍,到不久前付出部分景點要賣門票,使得惠山古鎮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為了解古鎮在保護修復工作中的真實情況,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門的采訪。
   “瞻前顧後求索,謹小慎微落筆”
    1998年起,無錫正式啟動惠山古鎮的調研測繪。歷經多輪規劃及論證,2003年最終通過並確定雲南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惠山古鎮保護發展修建性詳細規劃》。根據該規劃,惠山古鎮以“無錫歷史文化的展演舞台、城市的文化休閒客廳和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為總規劃定位。
    雲南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是麗江古城的設計方,無錫人顧奇偉是這家設計院的前任院長。作為國家特批一級注冊建築師、資深城市規劃工作者,無錫的這項重大保護規劃設計工程交由他來負責,顯得理所當然。顧奇偉表示,無錫是他的故鄉,雖然他在家鄉生活的時間並不長,對無錫文化僅是淺知,但保護規劃開展以來的這十年,是他汲取營養的十年,他特別感謝無錫祠堂研究會的幫助,“幾百名會員群策群力,有的還將家譜等家族原始資料提供給我們,保證了修復工程的原真性”。
    “保護規劃是特殊的規劃,保護歷史文化的建築園林及環境又是建築設計的特殊領域。常言道,沒了創造性就談不上設計。那麼,什麼是特殊領域的創造性呢?我認為,這種設計乃是瞻前顧後求索,謹小慎微落筆,不露創作痕跡的創作。”本著要將惠山古鎮打造成“傳世精品”的理念,十年來,從測繪開始,顧奇偉和他的團隊將設計理念一以貫之,並在不斷發掘新的歷史資料基礎上,調整和完善設計方案。“無錫這邊只要發現了有價值的文物或者構建,他們就會出現在現場。”據惠山古街開發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陳方舟介紹,“人傑地靈”牌坊在設計修復之初,只有一張上世紀50年代惠山古鎮的老照片,設計研究院是利用透視原理,恢復了祠堂和牌坊等建築,“最後設計出的圖紙與挖出的建築遺存一對照,幾乎沒有任何偏差”。
   “一切按照申遺的標准推進”
    作為江蘇省的推薦申遺項目,無錫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觀已開啟了申報世遺的征程。惠山古街開發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竹頻告訴記者:“‘保護第一’始終是惠山古鎮的修復建設和業態定位,也是運營管理等各項工作所必須堅持的原則,一切須按照申遺的標准來推進。當然,保護並不意味著不利用,不管是為了申遺還是旅游,都需要一些業態的配合,只要規劃得當,從裝修到用材,讓這些業態與本地文化相結合,做到合理利用,就能夠使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為更多的大眾所認知,使街區煥發出新活力”。
    經各相關部門及專家多次論證,惠山古鎮內的業態確定以“文化為主,文旅商相結合”為總體方向,以“文化、歷史、游學式休閒、園林式的餐飲和住宿,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產品業態”為基本定位。在街區建築的利用上,古鎮辦明確了分類使用的原則,即“第一類,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的祠堂,全部作為文化展示場館對公眾展示;第二類,保留部分遺跡原貌,在歷史遺址基礎上進行修復、且形質較好的祠堂,可作為文化展示館使用,也可結合祠堂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院落形制,引入‘文化+商業’的復合型業態;第三類,是歷史上存有,但因戰爭等因素破壞殆盡,按原貌復建的祠堂,可保持其文化肌理,結合發展旅游的需要,適當引入旅游配套商業業態;第四類,是按設計修復風貌建設的部分民居,則以引進地方非物質文化、特色文化為主的業態”。
    惠山古鎮核心區的招商工作去年底已啟動,目前引入了部分業態試營,主要分布在繡嶂街、秦園街以及上下河塘區域。應該說,業態的進駐對古鎮人氣的聚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引來一些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古鎮目前的業態商業氣息太濃,與歷史文化街區以及申遺的要求不符。對此,吳竹頻坦言:“惠山古鎮的保護建設是前所未有的事業,沒有成功的路徑可循,一個歷史文化街區的興盛也需要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透露,古鎮目前的業態布局尚未最終定位,隨著寶善橋商業步行街及風貌區旅游配套建設的逐步完成,核心區的業態布局也將隨之逐步調整到位。“當前,我們正抓緊總結前段時間的工作,聽取各方建議意見,按照申遺要求,圍繞打造‘全國最文化古鎮’的目標,抓緊進行業態的調整完善,加強業態和街區的管理,努力使惠山古鎮真正成為無錫文化產業的示范工程和無錫亮麗的城市名片”。
    “皇帝常來常往的地方”
    “保護好物質遺存難,保護好歷史文化的活力更難。這就是古鎮祠堂群文化價值所決定的保護發展觀。”顧奇偉認為,除了價值獨特的遺存,祠堂群的價值還在於其為今人後人所“用”的高價值。祠堂蘊含的“尊賢、敬祖”正是社會發展所維系的人文精神,因而,古鎮祠堂保護不是為了讓人觀賞,而是讓人感受體驗;不是三跪九叩或說教宣傳,而是感同身受、淨化心靈。“規劃建設的具體目標不止於‘打造建築精品’,而是全力以赴保護好遺存的同時,使其成為公眾文化活動的場所。”
    自2005年起陳方舟就參與了古鎮的修復工程。在此過程中,他深刻感悟到惠山古鎮歷史底蘊的深厚,就像一個露天博物館,一部歷史通史,更是一個融自然山水與人文於一體的文化古鎮,也是“皇帝常來常往的地方”,“惠山古鎮祠堂群幾乎囊括了除皇家祠堂外的所有祠堂形制,蘊藉在古祠堂內的千年歷史人文內涵,是吸引受眾和游客的一大原因。與其他地方的祠堂迥然不同,這裡的祠堂不光是緬懷祖先、祭祀先賢的地方,更是家族聚會休閒的場所,所以是園林式的祠堂,多配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和戲台”。記者在探訪中也發現,修復開放的古鎮祠堂並無陰森之感,更像一座座錯落有致的私家小花園,一些市民正悠閒地在池畔喝茶聊天。位於東岳廟對面的“尊賢祠”是惠山祠堂群中體量最大的一座,後面直通燒香浜,還和馬文肅公祠、薛三義公祠連成一體,經過一年多的修復即將於7月底開放。這是一個兩進門的祠堂,占地1602平米,中間庭院面積達413平米,左右各有廂房。“今後這裡將主要用於祠堂文化的展示,可以組織祭祀先賢等儀式”。
    收費參觀尚待時日
    采訪當天,記者遇到近百位來自常州的“文化朝聖團”的游客。他們行進在街區,捕捉著這裡的點點滴滴。到目前為止,惠山古鎮已完成了范仲淹(文正公)祠、倪雲林祠等63座祠堂的修復,計2.1萬平米,占可修復祠堂的72%;周敦頤祠等15座重點祠堂相繼完成布展向市民開放;在主要旅游節點上,西神廣場、關刀河景區、繡嶂街照壁、秦園街牌樓等景觀也完成復建。此外,修復了民居商鋪127個1.54萬平米,已建公共建築2.24萬平米。惠山橫直街及上下河塘區域已基本完成了從原來的以居住及商業功能為主的普通街區,到以旅游、休閒和體驗功能為主的歷史文化街區的蛻變。
    對於惠山古鎮將收取門票的話題,相關負責人表示,設置適當價格的門票,既有利於加快建立與國內外旅行社的合作,使之真正成為無錫旅游的一個新亮點;也可適當控制人流量,加強文物的保護管理;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運行管理成本。不過,相關負責人強調,古鎮辦還需要針對不同人群,抓緊研究制定相應收費辦法,以取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具體收費時間要待收費實施具體辦法及收費設施完善後才會真正施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