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預防性保護從理論邁向實踐
日期:2016/12/15 8:18:06   編輯:古建築保護館藏文物因各種原因受損的消息,近年來一次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如何讓文物保護由“搶救性”向“預防性”轉變,成為眾多文物保管單位工作的重點。日前,由國家文物局組織、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的“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成果交流項目”在成都舉辦。來自全國2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52個計劃實施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的文博單位相關負責人及業務骨干,匯聚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對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成果進行交流,共同探討提高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水平之道。
推動預防性保護的實踐交流
成都博物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副主任孫傑介紹,本次活動與今年3月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成果交流”活動,都是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與調控技術成果的推廣。前次活動側重於理論探討,包括對文物保護環境監測標准的探討;而此次活動注重實踐內容,旨在積極推進已批准項目的有效實施,加強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科技成果推廣,並針對試點單位在調控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交流,相當於一次項目實施的“培訓”。
持續3天的交流活動以專業技術介紹、成果展示與操作實踐、實習考察和交流討論等形式進行,由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單位介紹解決方案及應用經驗。
重點科技成果受推廣
孫傑說,此次交流活動中展示的科技成果主要包括文物無酸紙囊匣包裝制作,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技術,蟲霉病毒及其防治、收藏展陳材料的評估篩選等。
安徽博物院是《文物無酸紙囊匣包裝制作》課題的承擔單位。據相關人員介紹,在文物包裝設施的制作過程中,不規范的包裝材料,如舊報紙、牛皮紙、塑料袋等,會使文物遭受損害;不合格的黏結材料可能導致霉變、生蟲、酸性物質腐蝕等後果;使用人造板材則會釋放有害氣體,縮短文物壽命。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文物保護專用無酸紙是用於文物包裝的適當材料。此次項目致力於設計對微環境濕度等文物保存環境具有平穩調控功能、無毒無害的無酸紙包裝囊匣,並通過建立加工生產基地、應用推廣培訓等方式,強化文物預防性保護理念,規范文物包裝技術。據了解,現在建設中的無酸紙囊匣制作廠房約300平方米,已購置進口盒型打樣機一台,並還將購進無酸裝具生產設備,近期將投入生產。
負責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技術項目研發的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文物的蟲霉病害問題由來已久,主要源於文物在空氣中暴露以及蟲害的自身遷移。防治蟲霉病害需注重建築、環境及文物本身的清潔和維護,建立合適的監測手段和長期監測機制;同時需要通過高溫、低溫、高頻微波、干燥失水、充氣除氧、輻射等物理方法,以及使用天然化合物、合成消毒劑、蒸熏劑等化學方法進行治理。該項目將開發出一種適用於文物熏蒸消毒的新技術,克服現有的熏蒸消毒設備存在溫濕度控制精度低、熏蒸劑分布不均勻、藥劑殘留量大、尾氣排放污染環境、設備自動化程度低等問題,相配套的文物熏蒸消毒裝備的研制也在緊密進行中。
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還在藏展材料評估篩選技術方面進行了相應探索。通過對測試篩選容器和測試試片進行標准化,對200多種藏展材料測試結果匯總,繪制出了“藏展材料適用性等級表”,以此為展藏材料的適用性判斷提供了參考標准。
金沙遺址博物館收成效
會議期間,與會者參觀了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無線監測系統建設一期工程,即遺跡館和陳列館第三、四展廳布設的環境因素傳感系統,包括大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線、有機揮發物監測點位,以及與之配套的信號傳輸系統、數據終端系統——全國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平台,並展示了臨時展覽 “玉葉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的預防保護工作。該展廳位於地下一層,常年相對濕度在60%以上,雨季超過75%,最高可達90%,為使相對濕度維持在60%左右,博物館采取了相應調控措施,在展櫃中放置一定用量的干燥型調試劑。
“2011年至2012年,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與國家文物局科技司組織、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承擔的重點課題《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技術成果集成示范》。作為試點單位,成都博物院、金沙遺址博物館較早安裝了無線監測系統,在該項目運行期間,投入專業力量實施建設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檢測內容包括有無線監測系統中的溫度、濕度、光照、紫外、土壤溫度、土壤濕度(含水率)、二氧化碳、VOC(易揮發的有機物質);監測范圍覆蓋遺跡館、第三展廳、第四展廳。總體來說,監測系統運行較平穩,可實現自動預警功能;數據的解讀及時迅速,可實現自動化分析;博物館環境監測數據充分,可實現科學管理。”孫傑說。
此外,金沙遺址博物館已建成的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也將投入使用,並將配備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各類實驗室、各種儀器設備以及系統終端,為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文物保護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