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廬:倚水而建的徽派代表建築
日期:2016/12/14 13:12:4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泮廬純中式院墅
馬頭牆
月門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居住環境的今天,住宅不再僅僅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更是一個能顯示自己文化品味的建築。法國、歐陸、西班牙,由於文化的開放融合,越來越多的異域風情在中國出現,於是,建築文化進入萬紫千紅的絢爛時代。然而,伴隨著棟棟高樓的拔地而起,中國自己獨特的風俗和民情漸行漸遠,適合中國人居住的低密度中式人文大宅已難覓身影。
根據中華文明的精神和東方人的興趣愛好不難想到,國人需要的建築一定要能容納得下主人吟詩作文、以畫繪意、借書抒懷的雅然情趣,同時還要能表達出清雅含蓄、端莊豐華的中國精神境界。
中式別墅:建築中最具神韻的中國元素
不可否認,美式別墅、歐式別墅、和法式風情別墅等多種風格的國外別墅建築已占領中國建築市場的大片土地,而這也造成了中國民族特色別墅的珍稀性。
如果說流水別墅是西方人在東方土地上而創造的建築經典,那麼,中式院墅則是東方建築史上最具中國神韻的人居典范,也是最能夠滿足東方人生活需求的建築,是代表了東方特有的民族特色與自信的中國元素。
由於任何建築設計時都應考慮環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環境的有利條件,避免自然不利因素,權衡創造出與自然景致充分結合的成品。因此根據中國南北兩大地域的不同氣候,中式建築總體可以歸納為兩大派系:北方的合院派與南方的園林派。其中北方的合院派,外觀上采用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頂、筒子瓦及一定高度的牆院圍合方式,材質上多選用地域色彩濃厚的灰磚,空間結構上則是盡可能多地設計庭院空間,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圍形式,整體風格雄渾、宏大;而南方的園林派,秉承“天人合一”的造園理念,打造精致的景觀,亭、台、樓、閣、軒必不可少,借景、漏景、對景、隔景等獨步天下的景觀營造手法也不可或缺,整體風格淡麗清雅、詩情畫意。除此之外,兩大派系還都注重地脈、人脈、文脈三者的定位,強調人性關懷、品質與個性。
當然,兩大派系的中式別墅並不是復古,更不是雕梁畫柱、滿屋清明的堆砌,而是對中國古代文化充分理解上的當代設計,是以現代人的審美打造的富有傳統韻味的建築,也是讓傳統藝術在當代社會得以體現的存在方式。所以在文化大雜燴的今天,重視地脈、人脈、文脈的中式別墅成為眾多中國人心中“歸家”的首選,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元素的文化建築。
推薦閱讀:
晚清浙南古民居建築代表 鮑田朱正鈞宅
即將消失的“瓦窯”
山東德日侵華時期建築群(二)
山東德日侵華時期建築群(一)
門第印象
泮廬庭院
園林風采
泮廬:倚水而建的徽派代表建築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尤其是山多水多、溫暖潮濕的中國南端,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必須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於是,徽派建築成為中國南端的代表性建築。
中式徽派建築傳承5000年東方文脈居住精神,非常重視“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居氣場與自然氣流的和諧共生。建造方面,粉牆、青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回廊、亭台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環境方面,徽派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一般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傍水,與亭、台、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境界,遵循“無山無水不成居”的理念。
在徽派別墅中,位居五桂山的泮廬可謂是最具神韻的養生大宅。泮廬是以徽派建築風格為基礎,以江南水鄉民居的意境和嶺南地域文化及地理特征,結合現代人們生活方式的需要而形成的,帶有濃郁民族色彩的中國別墅。
黛瓦、粉壁、馬頭牆,倚水而建,項目既有徽派建築的影子,又有江南水鄉的韻味,然而園林利用了原生地貌的山、水、林再略加雕琢,這又是嶺南園林的做法。後院既有開闊的高爾夫球場,又有一片溪流緩淌的竹林和一大片田園風光,這又分別是帶西味和中味、動和靜的休閒區,整個樓盤就像是一個大雜燴,和具體哪個地域的民居都對不上號,但你又依稀看到了某些地域民居的特點。既是依照中式民居的藍本,又不是具體某一派別、地域的中式建築,這就是泮廬。
泮廬:突出文化精粹,處處精雕細琢
作為中式別墅的領跑者,泮廬在每一處設計中都精雕細琢,既能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底蘊風骨,又能透出知性品味,同時還具備現代時尚感,整體設計縱深度和層次感結合得恰到好處。
別墅的社區建造方面,為體現傳統建築的傳承性,在建築細部處理上既忠實於傳統江南民居的風格,又不拘泥於具體構造做法;同時融合了嶺南的建築風格與當地氣候特征;在繼承中體現創新,如“傳統又現代”的立面色彩:在住宅立面設計中,力求展現江南民居的韻味,並賦予嶺南建築的某些構成要素,在立面分割上,大體采用二段:灰白色的牆面、黑爭或棕灰色的層頂,使整體色調高雅、素靜。部分園林裝飾,用暖色作了點綴,使整個立面色彩豐富,但又統一在同一色調中;還有屋面的舉折曲線、屋脊檐口、磚細垛頭、望磚、戗角、欄桿掛落、柱礎等,為保證尺度的准確,要求施工單位具備江南古建築的施工經驗。
另外泮廬的開發商對建築團隊和工藝也格外講究。建築團隊都是走南闖北高薪聘請的,包括從河北帶來蓋牌坊的工人,從北方請來的彩繪師傅,從江南帶來的做步行街的工人,對這批工人來說都是親車熟路,用各部分最好的工匠共同建造這個江南名居建築。此外,在選料上也是不惜重金打造精雕細琢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達到和建築風格一致的目的。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原地保留了10棵百年古樹,更攬賞逾300多種珍奇花木,此外園林內的太湖石、磚、花窗均從江南一帶購置,如此質感才能領略園林的傳統與原味。
泮廬的宅院建築、圍牆、門坊、街景完全從民居中提取元素,再輔以現代建築材料畫龍點睛,使整個園區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清晰的歷史文脈,又不失現代感和舒適感。走進泮廬,磚雕、石雕、木雕裝飾精致典雅,天井、花園、漏窗、房梁設計精美,項目既繼承了中式建築靈魂,又突破了傳統規格的局限,成為最具生命力的中式別墅。
推薦閱讀:
晚清浙南古民居建築代表 鮑田朱正鈞宅
即將消失的“瓦窯”
山東德日侵華時期建築群(二)
山東德日侵華時期建築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