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世界遺產——吳哥窟

世界遺產——吳哥窟

日期:2016/12/14 12:31:3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柬埔寨,吳哥窟,文化遺產,199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吳哥考古公園包括9世紀到15世紀的多處遺跡,是東南亞考古的一個重要地點,四面延伸400平方千米。吳哥遺跡的精華吳哥窟是神廟建築群,建築莊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吳哥通王城南郊,是吳哥古跡重要組成部份,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梵語意為"寺之都"。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時為供奉毗濕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吳哥窟是吳哥古跡最精華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築風格的代表。

    吳哥窟建築莊嚴勻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巧,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極高水平。吳哥窟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有兩重石砌牆。面積1000×850米,外牆之外有壕溝,壕溝寬190米,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300米,周長約5.6公裡。吳哥窟正門向西,與大吳哥王城南門外大道連接,門樓上立三塔,門內是一庭院,院東有一長147米的大道通向內圍牆入口。大道兩側各有藏書室和池塘一處。內圍牆140米,長270米,牆內的主體建築在3層台階之上,台基高23米,底面積215×187米,除第三層為75×75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層均為長方形,每層的四邊,各有左、中、右三條石階梯連接上一層。在最高一層的平台上,矗立象征著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頂寶塔,正中央一座寶塔最高,達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其余4塔較矮,分立於平台四角。第二層平台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頂寶塔。每一層平台的四周都繞以石砌回廊。廊內有庭院、藏經樓、壁龛、神座等。各層均有石雕門樓和連接上下層的階梯,階梯的欄干上都有7頭石雕巨蟒盤繞,階梯兩旁還飾有精美的石獅子。全部寶塔,門樓都飾以石雕蓮花,約有1萬個。

    吳哥窟規模宏大,是錯綜復雜的建築群,包括台基、回廊、蹬道、寶塔,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粘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細部裝飾瑰麗精致。當時的石工可能還未掌握拱券技術,所以吳哥窟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

    吳哥窟的藝術傑作,不僅表現在吳哥窟的建築本身,還在於它的浮雕石刻。吳哥窟的浮雕極其精致,且富有真實感,是整個吳哥藝術的精華,在吳哥窟回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桿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诃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一層台基的回廊被稱為"浮雕回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余,壁面布滿浮雕。東壁是"乳海翻騰"的傳說,北壁是毗濕奴與魔怪交戰圖,西壁是這個故事的繼續,即"神猴助戰圖",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反映了高棉人抵抗占人入侵的戰爭情景。這些浮雕手法娴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當時已采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表現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藝術才能。

    15世紀上半葉,由於不為人知的原因,吳哥城被廢棄,吳哥窟也隨之荒蕪,直到四百多年後的1861年1月,法國博物學家毛霍德(H·Mouhot)為了尋找熱帶動物,在柬埔寨的叢林中探索,無意間發現了吳哥窟的主要建築5座寶塔,才使吳哥古跡重見天日。但是,自然力的侵蝕和人為的掠奪,使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變得滿目創痍,吳哥地區幾乎沒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寺廟,吳哥窟也是千瘡百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