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淺論中國古建築折屋之法

淺論中國古建築折屋之法

日期:2016/12/14 13:28:5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1-引子:為何論及“折屋之法”?

    本學期對中國古代建築營造法的學習,以清式營造法為主,對宋式亦略作了解。總體的認識,正如林徽因在《清式營造則例》緒論中所述的那樣,“我國的建築始終保留著三個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部分,屋頂部分。其中最為莊嚴美麗,迥然殊異的自是屋頂部分。但在技藝上,經過艱苦的努力,最繁復的演變登峰造極,在科學美學兩層條件下最成功的,卻是支撐那屋頂的柱梁部分。這種全部木造的結構法,也便是研究中國建築的關鍵所在。”

    蓋因如此,營造法課堂上雖然講解了很多內容,但重點學習的仍是構架部分。其中談到“步架”時,曾被問及“清式和宋式的步架均勻與否對整體結構有何影響?”當時腦子裡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圖像答案:屋頂前者陡,後者緩吧。直到最後一節課,老師對中國古建的整體構架演變稍作總結,再一次提到“舉折之法”的歷史變遷,並概括其規律為:“越晚近,越陡峻”腦子裡的線索才豁然清晰起來。

    想到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騎著毛驢進五台山時,大老遠望見佛光寺的屋頂便“咨嗟驚喜”。他們當然不是因為見到古建築便興奮異常,而是因為那個屋頂比例分明就是在說“我可是唐朝的古董呀!”營造法課程及古建測繪均已結束,作為一個山西人,這次要把這個“折屋之法”搞搞清楚。

    2-何為折屋之法?

    通常稱“舉架”為中國傳統建築確定屋頂曲面曲度的方法。建築在梁架層疊加高時,用舉架方法使屋頂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從而呈凹曲面,以利於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這樣便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風貌。這種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為“舉架”,在宋《營造法式》中名為“舉折”,在記述江南建築做法的《營造法源》中謂之“提棧”。舉架、舉折、提棧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於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具體做法略有差異。

    現摘錄主要典籍的相關論述如下:

    《周禮-考工記》

    “匠人為溝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宋李明仲《營造法式》卷五大木制度“舉折”

    “各以其材廣分為十五分,以十分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各物之短長,曲直舉折之勢,規矩繩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為制度焉。”

    清工部《工程做法》“舉架”

    “如檐部五舉,飛檐三五舉,如五檩脊部七舉,如七檩金步七舉,脊部九舉,如九檩下金六五舉,上金七五舉,脊部九舉,如十一檩下金六舉,中金六五舉,上金七五舉,脊部九舉,或看形勢酌定” 
    姚承祖《營造法原》“提棧”

    “提棧之定意,前已言之。房屋界深相等,兩桁高度自下而上,逐次加高,屋面坡度亦因之愈後而愈高。中國建築曲線屋面之產生,即基此制,其制稱曰提棧。”

 

    3-為何折屋?

    中國古建築采用折屋之法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排水需要

    根據《考工記》中“葺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記載(即草房舉高=1/3進深,瓦房為1/4),說明戰國時匠人就已經根據屋面鋪材排水能力,來決定屋頂坡度。“……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說明通過折屋之法將直線型坡屋面做成凹曲型,有利於雨水以拋物線的軌跡飛散出去。而且夏季暴雨時,屋頂下洩的雨水往往沖毀台基附近的地面。所以舉架法對於排除屋頂雨水不濺滲柱腳和基礎有重要作用。

    第二:采光需要

    為了保護柱網外圍的版築牆,屋頂往往采用較大的出檐,而人對建築的使用多在其內部空間,古建築也要保證室內良好的采光需求。如果屋檐出挑過長是必會影響自然光照。通過折屋之法,滿足屋面排水要求之後,又很好的解決了室內采光的問題。

    第三:審美需要

    我國自古以曲線氣韻為美。無論吳帶當風,或是曲徑通幽皆如此。所以具體到建築單體,祖宗的風格傳統從穴居頂蓋到天幕帳篷,坡面就自然呈曲線。後人同樣覺得平直呆板做法生硬乏味,而曲線則舒展優美。單單雕梁畫棟還不足以體現這種曲線美,最精彩的辦法,莫過於將屋頂凹曲之,神采便飛出來了。若得以凹曲則必有折屋之法。

    第四:結構需要

    房屋外如要做廊子會使坡面加長,如果前檐增高,屋架坡更要增高,因此通過舉折得到曲線屋頂,與廊頂相連,得以使屋架保持一定高度。除此之外,劉致平先生的著作中曾對這個問題有過論述,也自有一番道理:“中國屋頂之所以有凹曲線。主要是因為立柱多,不同高的柱頭彼此不能畫成一直線,所以寧肯逐漸加舉做成凹曲線,以免屋面有高低不平之處,久而久之,我們認為凹曲屋面反而很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