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撫州東鄉太監牌坊

撫州東鄉太監牌坊

日期:2016/12/14 13:09:4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撫州東鄉太監牌坊

    “我們村古民居、古井、書院、牌坊等旅游資源很多,最值得觀賞的是始建於明代成化十四年的‘奕世承恩’牌坊,這可是為一個太監立的!”近日,記者在東鄉縣黎圩鎮後畲村采訪時,村支書王福仁這樣向記者介紹村情。“只聽說過科第、德政、忠孝節義牌坊,哪有太監牌坊啊?”王福仁見記者一臉疑惑,便領著記者來到院背村小組。

    冒著綿綿春雨,驅車行駛數公裡後,只見蒼松翠竹掩映之間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村的最南端,屹立著一座古樸的牌坊。

    王福仁介紹:“這牌坊始建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歷代有過維修,牌坊為三間三樓,四柱沖天。中間為‘奕世承恩’之題字,牌坊是為明朝尚衣監太監、本村人徐順而立的。徐順歷經天順、成化、弘治三朝,年逾八十歲才死,葬於北京宛平縣南務村。”



    記者近前仔細觀察這座已有535年歷史的牌坊,只見牌坊為三間四柱式,石質花崗巖,梁柱光潔,現狀保存完好。牌坊上有少許雕刻,一如明代風格,簡潔大方,只是橫柱上有兩幅三角形的圖案。“我帶你去查看村譜,那裡有太監牌坊的詳細記錄!”記者半信半疑,隨著王福仁來到院背村民徐國海的家裡,73歲的徐國海從屋內取出殘舊的家譜,記者看到這是民國庚申年(1920年)修制的,仔細閱讀,發現此家譜中有許多章節都是記敘本村人、太監徐順的事跡,這些文章是由當朝多位名人如李東陽、趙昂、王容、李傑、林樟等撰寫。其中明代首輔大臣李東陽的記述保存得最清晰完整。

    李東陽撰文的標題為《尚衣監太監徐公壽塔記》,文章從記敘徐順在北京順天府宛平縣南務村修建“壽濟塔”開始,文中介紹,徐順為江西撫州府金溪縣十六都東源(即現今東鄉縣黎圩鎮院背村)人,生於明永樂己亥年(1419年),景泰三年(1452年)由本縣起送北京,五月選入紫禁城,一直在尚衣監任職。尚衣監為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監之一,是皇帝貼身太監,主要掌管皇帝所用冠冕、袍服及履舄、靴襪。李文記載,徐順在宮中四十多年,共服侍了天順、成化、弘治三朝皇帝,深受皇帝寵信。從成化元年開始任皇帝身邊的長隨、右監丞,最後升任大太監。弘治元年雖然受降職處分,但很快又恢復了原職。

    院背村“奕世承恩”牌坊,是在明代成化十四年建成的,這年,已經升任右少監的徐順被派往福建靈濟宮送袍。靈濟宮是道教宮觀,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青圃鄉。傳明永樂皇帝的母後身得疑難之症,青圃人揭榜進京醫治,手到病除。徐順途中還家,祭掃祖茔。期間,徐順捐白金為家鄉修建了一座草鞋橋。江右鎮守及撫州府、金溪縣等一班官員聞訊後,紛紛趕到院背村拜訪徐順,後在時任金溪縣知縣張西銘的創議下,建“奕世承恩”牌坊於院背村門首,以旌表之。

    李東陽在文章中介紹,徐順78歲後,思沐朝廷恩寵,憶南柯之夢臨,遂用歷年來省下的俸祿,在宛平縣南務村崇善寺之東建壽塔,後徐順便葬於此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