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科學辯證理解古建“修舊如舊”的原則

科學辯證理解古建“修舊如舊”的原則

日期:2016/12/14 13:28:5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修舊如舊”是極難嚴格、科學、清晰貫徹的原則。修復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修復,而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更好地居住和生活

    據報道,因遭受火災被毀的雲南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將被修復的消息引發人們對古城保護的關注。對於古城古建築修復,人們往往說的一句話是“修舊如舊”。其理解與檢驗標准就是“原汁原味”,原來是什麼樣就修成什麼樣,擴大不對,縮小不對,增添現代元素也不對,反對擴建與現代化。這一觀點其實是有問題的。“舊”的一定是合理的嗎?幾百年上千年的歷史發展,按照多“舊”來修?“復”到哪一年的樣貌?

    以獨克宗古城為例,現在游客和居民手中的老照片顯示的所謂火災前歷史原貌,大多是2002年以後建設的房屋。當時由於規劃不到位,建設處於無序粗放的狀態,誰錢多,誰就可以用幾人都無法合抱的圓木;誰錢多,誰就可以蓋得更高。其實,歷史上的獨克宗古城,建築層高基本上不到3米,門前也沒有幾人都無法合抱的大圓木。

    “修舊如舊”是極難嚴格、科學、清晰貫徹的原則。從本意上說,“舊”是相對於“新”而言的。八達嶺長城建於公元1505年,在當時它是“新”的,過後直至今天的500多年間,它都是“舊”的。按照這500年間任何一天的樣子修都是“修舊如舊”。1981年重修的黃鶴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如果以唐朝的樣式重修,也是可以的。

    另外,有些情況下不應該“修舊如舊”,不能把“舊”神化。修復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修復,而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更好地居住和生活。有些古建築陰暗潮濕,不能滿足現代人生活要求,需要安裝供暖、空調、電梯等設施。有些私家園林和村莊原本人口極少,現在修復之後要接待游客,對於瓶頸卡口就要改善拓寬。

    建築是人的生活空間。居民出於改善生活的需要,從自身的審美出發,不斷改建加建房屋,建築和聚落的風貌因此一直在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中。只不過,對於古建築來說,重建是全局性的,平時的維修則是局部的。毀壞導致的修復是被動的,為了發展而新建加建是主動性的。無論是古建原樣重修,還是擴建,或是貝聿銘設計的蘇州新博物館這樣的新建築,只要富有美感、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功能實用,都是對優秀民族文化的繼承弘揚。

    因此,對古城古鎮的修復,要科學辯證地理解“修舊如舊”,應當遵循以下4個原則:

    一、整體保護。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整體美,渾然一體的神韻美。這和西方個體建築的宏大審美不同,風貌的保護和修復應該盡量是整體性的,不能改變聚落與地形的格局關系。對於其中的建築,根據文化價值區別對待。文物建築應當盡量采用“復古建築”的做法,依據“原址、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進行。

    二、風貌控制。劃定文化風貌區,區分開現代風貌與歷史風貌區,要研究歷史文獻,確定某一合理的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對建築的樣式、層高、用材、色彩等做出嚴格的限制,不混搭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歷史時代的選擇應當依據其最為輝煌的時代,如最有名、最優美、最有名人,不然就選最接近的時代。除了文物建築之外的一般建築的內部功能可以調整,如作為博物館、客棧、餐廳、酒吧等,應適應現代生活和經濟建設的需求。

    三、大膽糾偏。獨克宗古城在火災前已經大量出現大圓木,出現現代磚瓦民居,與傳統風格建築不一致。修復中,現代民居建築當然不能復建,也不能再用幾人都不能合抱的大圓木,因為用大圓木就要破壞森林資源,而且古城過去很長一段歷史中是沒有用大圓木的。

    四、適度優化。過去的村鎮基本上是自然生長的。規劃缺位和管理不力導致一些問題。如給排水系統缺乏、電力電信線路混亂、缺乏公共活動空間和綠化場所、道路堵塞路口較多等等。如果教條式地修復,一定要100%的“原樣”,那就錯過了借助修復來優化的大好契機。

    修復要尊重歷史與現實。古建築的修復分為局部修繕與整體修復。目前,仿古建築主要存在兩種不同形式:一種是用木結構建造,另一種則由鋼筋混凝土或鋼筋結構建造而成。二者雖然形式相似,但其實質和存在的根基卻根本不同。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築是木結構建築,我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如坡面屋頂、斗栱和彩畫等均與木結構的受力等特點相適應。用木材建造的仿古建築,至少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古建築保持了一致,此類建築可以稱為“復古建築”。

    目前,我國修建的這些復古建築多集中了當地或者全國最優秀的專業人才,工藝考究、制作精良,是仿古建築中的精品。這些建築延續了今人對古代建築文化的理解和記憶,對於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積極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