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古建保護誰來“拯救木結構”

古建保護誰來“拯救木結構”

日期:2016/12/14 13:26:3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1月11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掉了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的242棟房屋,355戶居民受災。還沒等獨克宗古城的灰燼冷卻,兩周後,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貴州省鎮遠縣報京鄉報京侗族大寨發生火災,148棟房屋被燒毀,千余人受災。火患猛於虎,對於古建築、古村寨而言更是如此。除了防火,防雷保護也至關重要。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30年來,全國消失了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一半以上毀於各類建設活動。

    近日,有知名公益人士鄧飛倡議發起的“拯救木結構”項目正在積極籌備,希望發動社會愛心的力量募集資金,作為出資方,與地方文物部門協作,搶救一批瀕危古建。

    始建於漢代的鎮安雲蓋寺鎮古鎮民居均為典型的江南徽派風格,全長380米,有大小不同的四合院40多個。日前,古鎮修復保護正在進行中。

    知名公益人微博呼吁“拯救木結構”

    在我國偏遠的鄉村,至今還有不少鄉村古建頻臨毀滅,其中以木結構建築最為危急。鑒於不少鄉村古建自生自滅、面臨毀掉的現狀,“拯救木結構”希望發動社會愛心的力量募集資金,作為出資方,與地方文物部門協作,搶救一批瀕危古建。

    這是網友“愛塔傳奇”發布在微博上的一則“呼救”信息。

    “愛塔傳奇”是唐大華的網名,他對自己的定義是旅行者。最初,這位在山東德州做電腦生意的小商人只愛訪古塔。在兩年前,唐大華開始著迷於木構建築。

    “很多古塔都還留有外面的木結構建築,看多了就很想知道這些是怎麼搭起來的,怎麼區別年代,於是就找來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慢慢地看,但是,光看書是看不懂的。梁思成當年為了破解宋代的《營造法式》,四次到山西訪古測繪,我也跟著來到了山西。”

    唐大華開始拿著山西省的國寶單位目錄去逐一地看,並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當他拋開名錄在長治、晉城鄉間尋找古建築之後卻發現,文物損毀的情況觸目驚心。

    唐大華將這些危急的古建築發到自己的博客上。關注唐大華的人群中也有不少名人,而“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也加入了呼吁保護古建築的行列,鄧飛提出了籌建保護早期木建築基金的想法,讓唐大華很興奮。

    很快,由知名公益人士鄧飛倡議發起,“拯救木結構”項目正在積極籌備。

    “我們希望通過社會愛心人士募集一部分資金,與地方文物部門合作出資修繕部分鄉村古建,只做出資方,保障資金供應和監督公開透明使用,其他與修繕相關的具體工作如方案設計、招投標、實施施工等由地方文物部門來做,我們只做資金供應和監督的平台。”2月16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唐大華說,“拯救木結構”只做資金支持和對接平台,自身並不參與具體事務。我們一心做公益,希望通過公益的力量盡可能地支持學術繁榮和古建搶救。我們是公益組織,不是“營造學社”,也不是古建修繕公司,只做我們力所能及的公益部分。

    鄧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的工作是募捐以及監督捐款的使用,按照《文物法》,古建築的修繕只能由文物局來設計、招標,但我們也會監督款項使用的情況,讓一分一毫都落在實處。”

    30年時間4萬多古建築逐漸消失

    去年4月,成龍欲將自己收藏的徽派古建築捐給新加坡一事,在國內引發了熱議。由此,正在不斷消失的以古建築為主要載體的古村落再一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距今約有8000年的歷史,半坡遺址顯示:那個時期開始形成土木結構的古村落。此後,伴隨著華夏千年的發展歷史,一方面,產生了象征權威與等級的皇家宮殿、園林以及宗教寺廟等技藝高超、造工精細、嚴謹的建築;一方面,民間大量的古村落成為基層民眾的生活中心。這些古村落遺留著先民繁衍生息的生活痕跡,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而構成古村落的那些樣式獨特的古建築,則在皇家建築之外開辟了另一番塵世的精彩。其中,著名的有皖南民居西遞宏村、江西婺源古村落群、廣東梅縣圍龍屋群落等。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不容樂觀的,大部分地處偏僻的古村落因缺乏資金、缺乏管理,年久失修而被廢棄。

    進入新世紀的10年,是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10年。從大城市到小城鎮,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在高樓大廈大行其道的同時,中國的古建築、古城鎮卻遭受到毀滅性的拆除,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30年來,全國消失了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一半以上毀於各類建設活動。

    家住西安經二路的史全德是個不折不扣的“發燒級”文物愛好者,他說,古建築保護的尴尬,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違法成本過低。《文物保護法》對於擅自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的罰款上限是五十萬元,與巨大經濟利益相比,區區幾十萬元的罰款可謂“罰酒三杯”,怎能扼住伸向古建築的黑手?

    其次,人力物力不足。目前,全國縣級及縣級以上政府設立專門文物行政部門的僅有1/4左右,文物行政管理人員平均每縣不足3人。文物執法機構不健全的另一面,是地方政府對文物保護缺乏重視。以山西晉城市為例,過去六年財政收入增加了三四倍,卻始終沒有增加對文物保護的投入。此外,私有建築失范。除國有文物外,很多古建築的權屬歸個人所有。一些居民保護意識不足,為了蓋新房隨意拆除,有關部門卻缺乏管理權限,難以有效干預。

    西安給古建築穿上“防雷衣”

    木結構建築的三大天敵是:水、火、蟲(包括白蟻),還有人為破壞和天災。1月11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掉了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獨克宗古城的242棟房屋,355戶居民受災。還沒等獨克宗古城的灰燼冷卻,兩周後,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貴州省鎮遠縣報京鄉報京侗族大寨發生火災,148棟房屋被燒毀,千余人受災。火患猛於虎,對於古建築、古村寨而言更是如此。除了防火,防雷保護也至關重要。

    古建築多為木結構,經千百年變得十分干燥,建築內部年久積滿灰塵,易積蓄靜電引來雷電流,引發雷電災害。“從全省來看,陝西有著眾多的古代建築,我們就要為這些古建築的防雷安全操心。”省防雷中心總工杜建忠說,“從去年3月份開始,我們就陸續對大雁塔、鐘樓、鼓樓等建築進行了防雷檢測,它們現在都很安全,雷雨天氣裡游客也可以放心旅游。”

    陝西省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共有235處,“雖然陝西的文物很多,但主動到防雷中心申請檢測防雷設施的卻極少”,杜建忠說,這些年西安市也就只有大雁塔、小雁塔、鐘樓、鼓樓、碑林、古城牆、張學良公館、楊虎城公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9處古建築單位申請了防雷檢測。

    據悉,去年底中國氣象局與國家文物局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文物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強調要持續完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墓葬、古遺址等文物建築的防雷設施,今年省氣象局和省文物局也聯合出台了《陝西省氣象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單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通知》。

    按照要求,西安的文物單位要將文物防雷工作納入文物日常的安全管理,重點做好建築類文物防雷項目建設,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對“國保文物單位”的防雷建設工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