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座古牌坊今安在
日期:2016/12/14 13:09:5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位於市區東門仁風街尾東岳廟前古大路間的“急公尚義”牌坊,是市區現存的唯一一座原汁原味的古牌坊,近年來屢遭竊賊,傷痕累累,文物部門近期准備對其進行維修(詳見本報昨日第5版)。而據清道光《晉江縣志》記載,晉江境內泉州古城內外先後共有牌坊約399座,其中宋坊99座、明坊172座、清坊128座,單泉州城內和東門外仁風街便集中了牌坊140余座。
1926年年底,廈門大學教授陳萬裡、張星烺和德國考古學家艾克教授三次到泉州訪古。張星烺在《泉州訪古記》中寫道:“街中石牌樓甚多,難以枚舉,皆表旌婦女節孝、官吏功勳、士子學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業之精進、人民財力之厚富也。”“馳車遠望東門外石牌樓如森林狀,誠壯觀也。”陳萬裡在《泉州第一次游記》中寫道:“往觀東門外市梢牌坊,接二連三的約有數十。兩牌坊間的距離,遠的約有丈余,近的只有4尺,密度如此,為向來所未見。”
10多年前,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建館時,原館長黃金良曾參與了牌坊石構件的征集。目前,一些當時散落在民間的牌坊石構件正靜靜地躺在館前的廣場上。黃金良表示,泉州牌坊多,造型美,高挑的檐角秀麗精巧,頗具閩南風格,它承載著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凝聚著人們的情感關注和想象空間,是當時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按其作用區分,牌坊主要有四大類型:界坊、功勳坊、學位坊、節孝坊等。界坊多立在街區、書院、寺院之前,對入口起到強調作用,如泮宮坊、鏡山書院坊、朱文公講院坊等;功勳坊、學位坊多立在城內或名人故裡,也有立在事跡發生地,對人民起教化作用,如為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狀元梁家克立褒繡坊在東街縣學口(今第一醫院),為宋少師莊夏等立“忠敏流光,文獻濟美”坊在莊府巷,為李森立“急公尚義”坊在東岳山,為抗倭名將俞大猷立“昭代名將”坊在州頂舊衛署前;而節孝坊則多立在城外,縣志載道光十年(1830年)存節孝坊共116座,城外達10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