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佛塔的意義
日期:2016/12/14 13:13:0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河北定縣的開元寺塔
佛塔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捨利、經文和各種法物,源於古印度。一說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古印度佛教聖地王捨城有一位孤獨長者就已開始建造佛塔,用以供養佛陀的頭發、指甲,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一說是佛陀涅槃後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捨利。佛塔,梵文音譯“窣屠婆”;巴利文音譯“塔婆”,別音“兜婆”,或稱“浮屠”;中文稱呼有“聚”、“高顯”、“方墳”、“圓冢”、“靈廟”、“捨利塔”、“七寶塔”等,隋唐時,將譯名統一為“塔”,並沿用至今。
我國的塔究竟有多少,目前確實沒有詳細統計。有些塔在深山中,有的在曠野中,有小有大,許多村莊裡有小塔,所以沒有全面的統計。根據歷年來的文獻記載以及實地考察推測,大約有兩萬座。
塔分布於全國各地,一種是“佛塔”。佛寺有的建在平地上,既可見於城鎮,也可見於鄉村;有的遠離塵世,建在山上,叫“山寺”。有寺就有佛塔,寺院建在什麼地方,佛塔就建在什麼地方。位於河北定縣的開元寺塔建於宋代,從塔底到塔尖的高度為85.6米,是我國最高的古佛塔之一。另一種是“文峰塔”。文峰塔是隨著風水學說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建築,主要用於祈禱文運昌盛,又稱文昌塔、文筆塔、文光塔等,與佛教無關。文峰塔自14世紀開始建造,這種塔是仿照佛塔的式樣修建的,幾乎每個縣城一座,尤以南方各地為多。如果不是專門研究塔的人去看,這種塔很容易被當做佛塔。
推薦閱讀:
灰雕 延伸的歷史眺望
宜賓夕佳山古韻 精美的落地花罩
六大民居派別之徽派建築
以弗所古城 置身於古代建築藝術的畫廊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