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祺州城古塔
日期:2016/12/14 12:53: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據《東三省古跡遺聞續》記載,康平縣東南25余公裡處的小塔子村東邊古廟院裡,有座古塔高十三丈,古塔基座周圍雕塑著羅漢像。古塔旁邊地上,躺著一甬斷為三截的碑碣。碑碣記載,清代鹹豐八年(1858年),昌圖縣知府見古塔基座殘壞,便命令村民集資十兩黃金,大興土木,修繕古塔。但當撰寫該記載之人看到古塔時,古塔已再度殘壞,以致“磚瓦零落”。
仔細觀察發現,這座遼塔的佛龛、坐佛、協侍、飛天、斗拱、小壁塔等磚雕,雖經千年風雨剝蝕,卻狀貌神態依舊栩栩如生,刀工線條、造型依舊保存完好。盡管塔身已向東南稍微傾斜,但經過省、市、康平縣多次修葺後,這座千余歲高齡古塔,依然挺拔剛勁、飒爽英姿,現已成為遼寧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是清代古剎
康平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楊玉峰介紹說,經過調查,在清代鹹豐年間,這座遼代磚塔前後,曾經有座“寶塔寺”,住持僧人法號“同寶”,俗姓姜,收弟子“心悟”,俗姓趙。師徒二人以遼河擺渡為生。初始,他們以小舟載送客人,生意日漸興旺之後,師徒二人購置了一條五丈五尺長大船,能夠容納三套馬車。從此,來往客商、百姓、車輛等,均可乘坐他們的大船渡遼河。
聚集錢財後,師徒二人從法庫請來“空傑”和尚,於清代鹹豐年間擴建廟宇。擴建後的廟宇,占地兩垧,南臨土道、北至溝沿、東接古城、西連村莊,共修建了四層大殿。
最南面是三間二馬殿,中間為過廳,直通寺內;過廳門楣匾額楷書“寶塔寺”;左間泥塑黃馬;右間泥塑紅馬,為關老爺坐騎;粉壁之上,彩繪《三國演義》故事。二馬殿前,設兩尊石獅、一對兒石制旗桿。二馬殿兩側,即為寺院青磚圍牆,左右各有側門。步入寺內,迎面為影壁,兩側券門,中間神龛,神龛之上磚雕匾額“玉浪恆清”,落款為“住持僧劉源海敬立”。該影壁修建於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影壁兩側,東有鐘樓、西有鼓樓。
影壁之後便是遼代磚塔。塔後為三間老爺殿,正殿修龛,供奉關老爺塑像,兩側配殿泥塑周倉、關平、雷公、電母、風婆、雨司、五王四神、土地塑像。其後是三間娘娘殿,每間均有佛龛,供奉雲霄、碧霄、瓊霄“三霄娘娘”坐像。最後大殿為三佛堂,供奉三世佛,兩側站立十八羅漢,粉牆壁畫十八藏地獄圖。三佛堂東側觀音閣,高於三佛堂,為早於“寶塔寺”的建築。
“寶塔寺”西北角修建了群仙堂,青磚花牆獨立成院,並修建了影壁。寺院東側,修建了5間住持僧禅房,以及東西廂房各10間,供僧人、水手居住。當年,寺內有僧人等10余人、5條大船、50余垧土地。寺院除供佛念經之外,還雇人使船擺渡、耕種田地。
據介紹,“寶塔寺”歷經七世住持僧人。1928年,四世住持僧人“廣禅”“圓寂”後,寺廟逐漸蕭條,曾歸屬康平縣財務局管理。盡管如此,每年農歷四月十八廟會,“寶塔寺”依然熱鬧非凡。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偽滿政府委派的七世住持僧“真香”溜之乎也。此後,“寶塔寺”陸續被拆毀、遭破壞。當地一位老人告訴記者,沈陽解放那年,不少村民的民房,就是用廟裡的青磚建造的。
推薦閱讀:
沈陽錫伯族家廟
誰遺棄了伊川書院?廊間瓦礫堆積石碑曝曬
安徽阜城古建築因資金匮乏面臨保護困局
珠海宋皇裔宗祠動工按“修舊如舊”原則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