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張良廟

張良廟

日期:2016/12/14 12:49: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張良廟,是陝西省第一批核定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留壩縣北十七公裡的紫柏山下廟台子街上。相傳這裡是張良“辟谷”之所,後人在這裡建廟奉祀;又因他曾被封為“留侯”,故廟名為“留侯祠”,俗稱“張良廟”。紫柏山頂及山坳都有留侯祠,山頂上的詞人稱“張良老廟”,在紫柏山頂上,現尚存房捨五間。後因游人攀登不易,明末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期間,擴建山坳的新廟。

    山坳的張良廟位於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麓,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條河,發源柴關嶺;廟後一條河發源紫柏山。兩河至此,形成環抱之狀,張良廟就建在圈椅內二水環抱之處。

    張良廟有六大院,156間房捨,總面積為14200平方米。進大門是一座連通二門的大橋,名曰“進履橋”,取張良在記橋給黃石公進履之意。

    二門內側左右有鐘、鼓二樓,向北是大殿院,大殿院正北為大殿,原系供張良像處。

    大殿左側向東入小門為“北花’園”,園西北角階下豎一大碑,高260厘米、寬84厘米、厚20厘米,上刻“英雄神仙”四個大字,頗為愛好書法的游客所贊賞。階上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張良拜黃石公為師之意。

    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雲亭”,取功成身退,返回雲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對聯:“赤松黃石有深意,紫柏青山無俗情”。

    由回雲亭右側上坡,經曲折盤道六大層又逢一亭,上覆葦草,名曰“草亭”。再經盤道十大層,便到“授書樓”,取黃石公在記橋與張良授書之意。

    授書樓上下兩層,建在用大理石、南陽玉砌築一百多米高的人工造山頂上,因為它背依紫柏山正中,故名“紫相中峰”。這是張良廟的最高處,也是最為吸引游人的地方。它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也是張良廟大抵完工最後建築的紀念物。

    張良廟由明末至今,即以名勝地、古跡、文物、風景兼備,從而形成著名的游覽勝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