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龍山道教石窟
日期:2016/12/14 12:41:3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龍山道教石窟,開創於唐,興盛於元,是蒙元時期太原地區全真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純道教石窟。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石窟從元代宋德芳修建開始,從已有的文獻記載看,明代內官暢英曾重修,明以後一直無人管理。解放以後,先後由太原市文化局、太原市文物局管理,1956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成立了專門保護機構太原市龍山文物保管所。十幾年來,由於經費等原因,石窟保護方案一直未果。最近,文物主管部門准備啟動編制龍山石窟保護方案,由於龍山石窟屬於露天石質文物,那麼,除了石窟本體的保護加固以外,還需要修建必要的保護棚罩,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石窟的風化問題。為了配合編制保護方案,解決石窟保護中保護棚罩的形式問題,使它既能起到保護的功用,又能夠達到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的目的,本人參閱了國內外有關方面的資料,結合部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現就石窟保護棚罩的式樣,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元明時期的龍山石窟
修建石窟保護棚罩,首先要了解石窟的來歷和石窟修建者的意圖,必須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和文獻記載,從而了解元明時期石窟保護的本來面目,為修建石窟保護棚罩尋找必要的歷史依據。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披雲真人》記載:“癸巳,大丞相胡天祿時行台河東,請主醮事。甲午(宋德芳)游太原西山,得古昊天觀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像,俨存壁間,有宋童二字,師修葺三年,殿閣峥嵘,金碧丹雘,如鳌頭突出,一洞天也。”
龍山石窟第二窟題記:偉披雲之老仙,占龍山之(昊天)。鑿千尋碧玉之巖,幻數洞黃金之像。玄台共漢月爭高,傑閣與晨霞相抗。幸百靈之拱衛,亘萬劫而無量者也。
通過以上記載,可以說明,宋德芳於甲午(1234年)游太原西山時,已經“有二石洞”。經過宋德芳三年的修建,達到了“殿閣峥嵘,金碧丹雘,如鳌頭突出,一洞天也。”的勝景。由此可以斷定,元代的昊天觀及石窟,經大道人宋德芳的修建,已經是樓台殿閣金碧輝煌。
就建在石窟頂部的閣樓而言,雖然歷史文獻沒有記載其功用,但從其建築位置來看,一定是神聖的。從閣的字義來講,是指類似樓房的建築物,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再根據宋德方編撰《道藏》的史實,可以判斷此閣樓是用來藏放道經的。宋德芳刊刻《道藏》共設27局,其中太原設7局,龍山昊天觀為其中一局。那麼他們收集的道經和刊刻的稿樣,總要放置在一處干燥的、神聖的地方;況且經過8年編修的《玄都寶藏》,刊刻一百數十冊,昊天觀作為27局刊刻單位之一,又是宋德芳及弟子秦志安創立的道教場所,收藏和供奉一部《玄都寶藏》理所應當。雖然歷史文獻沒有記載,但根據這些歷史依據推斷,是合情合理的。那麼,這座建在石窟頂部的閣樓就是藏放《玄都寶藏》的一座名副其實的藏經樓。
因此,由於藏經樓的特殊性質,才能被稱之為“傑閣”。“玄台共漢月爭高,傑閣與晨霞相抗”,玄台指修建好的龍山道教石窟,高大雄偉,可以與高遠的月亮爭高;雕梁畫棟、彩飾一新的傑閣,可以與早晨美麗的霞光相媲美。從而可以看出,元代宋德芳修建的石窟,是有外部建築的,也就是說,石窟外部建有窟檐體,頂部建有閣樓。另外,從石窟表面留存的枋眼和幾個柱礎,以及石窟前地面的建築基礎,都說明石窟原來是有窟檐、頂部有閣樓的。
二、龍山石窟的現狀
龍山道教石窟,地處太原西山,位於呂梁山脈的東部邊緣,三面與呂梁山銜接,面臨太原盆地,距市區20公裡。主峰海拔1200米。
龍山主峰的陽面,有一處道教建築即龍山昊天觀。它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有正殿、配殿、鐘鼓樓、山門和牌坊。在昊天觀之東約50米處,有一突兀的巨大巖石,龍山石窟就修建在這塊巖石的東、南兩個崖面之上。正立面(即南立面)分布有7個石窟,東側面(即東立面)分布有2個石窟,總共有9個石窟。其他兩邊與山體相連。石窟石質為黃砂巖,質地較粗,易雕鑿,也易風化。
龍山石窟從原窟檐體毀損以來,長年暴露在大自然中,從明代嘉靖年算起,已歷經400多年的風霜雪雨,石窟外部原有的窟檐和頂部閣樓早已塌毀,石窟外部雕飾的雲龍圖案幾乎全部風化脫落,僅剩不到1平米,石窟裂隙加大,窟頂漏雨,每個洞窟的石刻雕像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風化。近年來,雖然采取了一些簡單的保護措施,解決了窟頂滲漏的問題,防止了人為的破壞,但自然的風化卻難以解決,每年在石窟前和石窟內都會產生大量的風化砂。
龍山石窟的保護已經到了非常時刻,必須盡快實施保護措施,以延續石窟壽命,使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觀賞到這一偉大的文化遺產。
推薦閱讀:
山西龍山道教石窟
亳州花戲樓
山西太陰臥佛:千年古木雕刻
國家重點文物--山西臨汾霍州署衙
推薦閱讀:
山西龍山道教石窟
亳州花戲樓
山西太陰臥佛:千年古木雕刻
國家重點文物--山西臨汾霍州署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