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蘇州園林建築賞析——舫

蘇州園林建築賞析——舫

日期:2016/12/14 13:21:3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我國古時,常稱兩船相並為舫。《國策·楚策》雲:“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以後把用游覽的小船稱舫。舫,後來又俗稱旱船。這是一種外形模仿舟楫的建築物。因其不能航動,所以又名“不系舟"。園林中的舫便是一只“不系之舟"。江中一葉小舟,向為文人雅士隱逸山林湖泊的象征,園中的舫正符合了歸隱後,追求不受羁絆,自由自在的心理需求。蘇州園林中的舫,一般由頭艙、中艙、尾艙三部分組成,通常是船體下部以石砌,上部船艙則多為木構,而且大多建於水中,有的臨岸貼水,象待人登臨;有的伸入水中,似起錨待航,供人在內游玩欣賞水景。舫除了其造型別致美觀,更代表了園主灑脫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所以蘇州園林中多舫。拙政園的“香洲”兩字為明代吳門才子之一文征明所書,這是一座外形內觀都似畫舫的建築物。通長丈許,可分為三個部分。俗稱“紗帽頭"的頭艙,約占舫長的二分之一,顯得氣勢軒昂,頗有氣魄。中艙較低,深約七尺,艙內施一堂隔扇,一分作內外兩艙,兩旁配置既可啟合,又可拆卸的和合窗,一排木板坐凳,裡面光線充足,明朗清晰。尾艙兩層,狀若飛舉,名呼“征觀樓"。登樓可以飽覽四周景色。香洲畢竟不是真船而是用磚木建成的,實際上它是軒、榭、樓的混合建築,它和周圍的其他建築物相互呼應聯成一氣。又因它三面臨水,顯得格外生動自然,確為蘇州園林中舫式建築的典范。

    怡園的畫舫齋,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築物,輕逸舒展,宛如飄浮於水上,蕩漾於池中的一葉輕舟,置身其間,大有似在行船中之感。舫首設置石欄,憑欄可數游魚,前艙擺設石桌、石凳,供游人坐歇小憩。艙內掛竹質抱柱聯,匾額為“舫齋籁有小溪山”。後艙以落地長窗為屏,配置國畫,舫尾樓上為“松籁閣",重簾復宇,倒影玲珑。

    蘇州園林中除了形似的舫之外,還有一種意似的舫,人們若從留園的曲溪樓去看明瑟樓,它仿佛是一艘畫舫尾部的樓艙,而與之毗連的涵碧山房猶為畫舫的中艙,倘有西風吹皺池水,宛似逆水行舟。似乎又有“舫舟翩翩,以溯大江"的氣概。這是造園藝術家運用建築造型,體量布局,巧妙地創造出非舫似舫的景觀,收到異曲同工的效果,堪稱傑作。

    如果說留園的明瑟樓和涵碧山房是意似的舫,那麼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便是神似的舫了。它是一條有窗的走廊,直中有彎,依勢而曲,臨水而築,欄前松梅低枝拂水,倒影清晰,“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妙”。倘若人們對“竹外一枝軒"靜心細品,不僅感到設計別致,而且還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舫的感覺,其意境之清遠,氣韻之生動,足見造園藝術家用心之良苦,造詣之高超。造舫應當使它似與不似之間,不宜過分摹似船的形象,以免矯揉造作,俗不可耐。

    舫在園林中大多布置在水邊,但也有不沿水而建造的稱為船廳,運用聯想,使人產生在屋內而宛若置身舟楫之感。

    拙政園的留聽閣從整體外形看卻是一個抽象的船廳,所以廳前平台如船頭,廳造型輕快,前後進出,兩側用和合窗,內裝木制欄凳,可臨窗坐觀荷花,適逢秋雨如絲,碧荷初放,憩息閣內如坐舟中,靜聽雨打枯荷,濤濤有聲,別有情趣。

    耦園的籐花舫則是一仿旱舫的建築,三面有窗便於觀景,從舫內外望園內花木山石滿目蒼萃,異常恬靜優美,南窗外有紫籐一株,每到炎夏,籐蔭張天暑煩頓清,籐花舫也因此得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