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遺址
日期:2016/12/14 12:38:1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心在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這一地區北倚岐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東到今武功,西
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橫跨扶風、岐山二縣的大部。東西長達70公裡,南北寬約20公裡。
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後,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
周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詩經》曾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詩句贊美周原。三千多年以前,居住在幽(今陝西長武、彬縣一帶)的姬姓部落,由於經常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其首領古公但亶父率領下,舉族遷徙,“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下”,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經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這裡勵精圖治,國力日強,左為殷商“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強大的諸侯國。
周原作為周人重要發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聖地,一些重大國事活動都在此舉行,西周滅以後,岐邑毀於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動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遣存。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就開始發現西周青銅器,此後各代,不斷有重要青銅器出土,其數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鉻文之珍貴,實為罕見。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
從1976年開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北京大學考古系、西北大學考古系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轟動史學界的豐碩成果。現已初步查明,宮殿建築(或宗廟)的遺址分布在歧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兩處。在召陳發現了15處大小不等的建築基址,可能是貴族的住宅。最大者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均用各式的板瓦、筒瓦、半瓦當等覆蓋屋頂,瓦上飾有重環紋、繩紋等紋飾,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瓦。
在遺址裡還發現了多處手工作坊遺址,如雲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齊家村東的制陶作坊、齊鎮東的制銅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業作坊,其中雲塘村制骨作坊規模最大,以專制骨器為主。遺址中發現有豐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遺物,還出土銅鋸、刀等各種工具,反映出了當時系統龐大的生產規模。
1977年,在鳳雛建築遺址的窖穴內,出土了17萬片卜骨和卜甲,其中多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辭,最多者30字。1979年在扶風齊家也發現了5片有字的甲骨,內容主要是記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它方國的關系。周代甲骨卜辭字體較小,筆劃纖細,雕刻技術娴熟,是研究西周歷史的珍貴史料。周原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大量的窖藏青銅器,這些窖藏和青銅器的歷史之長,數量之多,世所罕見。遠在西漢、唐、宋的時候,就在此處屢有重大的發現;清代道光帝年間,先後出土了盂鼎、大豐簋、毛公鼎等海內外著名的銅器。二十世紀以來的80年間,共發現了銅器窖藏30多個,出土了銅器1000余件,如1975年董家村一個窖藏出土了銅器37件,其中的衛鼎、衛盉等器物的銘文中,記載了西周中期有關征伐、租田、訴訟等有關的內容,說明了在西周社會已經出現了封建制度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