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蘇州園林賞析——廊

蘇州園林賞析——廊

日期:2016/12/14 13:21:5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廊總稱為游廊,是園林中常見的建築物之一。“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早在一千年前的唐代,人們就已認識到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

    廊在園林中不僅是聯系建築物之間的脈絡,而且又往往是風景游覽線,是一條帶屋頂的道路,通常作木構卷棚頂,讓人避免日曬雨淋。它的布置因地制宜,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蟠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蜿蜒無盡,變化多端地將房屋山池連成統一的整體,起到了導游路線,劃分空間,組織景區畫面,增加風景深度的作用。

    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常見的有直廊,曲廊、波形廊、復廊;按位置區分,又有沿牆走廊、爬山廊、水廊、空廊、回廊、樓廊之別。

    直廊,修長平直,給人以穩重端莊的感覺。拙政園的東園和中園交界處的直廊,通過線條橫豎的對比,將聳立在園外的北寺塔的雄偉氣勢襯托了出來,不失為是一件佳作。

    曲廊,多迤逦曲折,在轉折處是曲尺形,小部分依牆而築,大部分向外轉折,因此,和牆構成若干不同形狀的小院,布石栽花,略具丘壑,添加了無數活潑可愛的小景,成為常用的園林手法之一。如拙政園海棠春塢的側廊,留園東部的曲廊等。

    復廊,又名雙廊,即兩廊合為一體,一牆隔於中間,兩面均可行走,把園景分成一分為二,而牆上又開有漏窗,所以使兩個景區既分又合,增加了景深。人們通過漏窗觀看,兩面景色若隱若現,自然而又含蓄,令人遐思無限,作為內外景色的過渡。采用復廊尤覺自然。如怡園鎖綠軒至南雪亭一段;滄浪亭的面水軒與觀魚處之間一段,即是有名的復廊。它妙在借景,因為滄浪亭園內本身無水,但北部園外有河有池,為此,沿著彎曲的河岸修建一條空透的復廊西起園門,東至觀魚處,以假山砌築河岸,使山水建築融合在一起,這樣游人還未進園即有身在園外仿佛已在園中之感。進園後在曲廊中謾游,行於臨水一側可觀水景,好象河池是園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透過漏窗隱約可見園內古木蒼翠,山嶺起伏;通過復廊將園外的水和園內的山互相映襯連在一起,手法甚妙。

    爬山廊,建於地勢起伏的山坡上,從而將山坡上下的建築聯系起來,由於廊隨著地勢時起時伏,所以顯得輕巧靈活,別具自然之趣,從而豐富了園景。留園的涵碧山房西面至聞木樨香軒一段,獅子林的問梅閣至立雪堂一帶均是。

    水廊,凌跨於水上,真所謂浮廊可渡,將水面的空間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遼闊,拙政園的宜兩亭下至倒影樓這段水廊,造型優美,似臥虹臨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饒有情趣,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稱波形廊。回廊,即一座建築物的四周有廊接通,稱之回廊。如滄浪亭的明道堂和留園林泉耆碩之館四周的廊均屬這一類。

    空廊,兩旁脫空不沿牆或貼靠其他建築物而建,便於左右觀賞。如拙政園柳陰路一曲至見山樓一段和怡園耦香榭一段的走廊。

    樓廊,亦稱邊樓,是上下兩層的立體交通,可供人們在上下兩層不同高度的廊中多層次地欣賞園林景色,常用於樓廳附近,也有從假山通過邊樓同樓廳相聯系的,從而有助於豐富園林建築的體型輪廓。例如,耦園藏書樓東部的邊樓,拙政園見山樓的側樓,東山雕花樓旁庭院內的樓廊,均是典型的例子。

    廊在蘇州園林中形式多樣,有曲有直,高低起伏,蜿蜒曲直,宛若天上絢麗的彩虹飄落人間,為園林建築增輝添色,使蘇州古典園林成為馳名中外的藝術珍品。

    “東方袅袅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裝”。宋代大詩人蘇轼的這首《海棠》詩就寫出了廊在古典園林中的神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