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美麗鄉村大余灣——四大特色

美麗鄉村大余灣——四大特色

日期:2016/12/14 13:03:5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大余灣

    大余灣位於木蘭山系南麓、木蘭川南段,屬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據《余氏宗譜》記載,其先祖余秀三於明朝漢武二年遷居此地,當時灣名樂余灣,後來樂余灣老住戶斷了香火,余秀三及其後人繁衍生息600余年至今仍存古色古香。

    一、風水特色

    大余灣“左邊青龍游,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斗,後面金線吊葫蘆,中間如意太極圖”,風水特色鮮明。“青龍”、“白虎”、“雙龜”、“葫蘆”、均指村落周邊的山包,尤以“雙龜”、“葫蘆”最為形象。連結“葫蘆”的“金線”則是指木蘭山系的山脊一線。聳峙在葫蘆山北側的是舊寨、新寨、谌家寨幾座山峰(峰頂壘有石寨牆)。“太極圖”系指村前一處水陸地貌形似太極圖結構。

    二、民居特色

    相傳大余灣先祖以力田為本,十五世紀後由經商而勃興,乃廣置產業,造華堂四十余棟。其中,據《余家菊景陶先生回憶錄》記載(P190):“獻廷公機警笃厚,讀書明理,鄉黨不稱其名而呼曰余四爹。壯年回鄉,置田產二百石,造住屋十棟,皆石牆到頂。造研子崗同順典當鋪屋,永興號鋪屋……資本共約銀十萬兩”。獻廷公即余文發,居余氏16世。“石牆到頂”是基本特色,還有“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後來戶數),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頂有飛流瓦,檐仲鳥獸狀,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流水穿村過,過溪搭橋梁,出門到田間,觀魚清水塘”,房屋內部結構特色為木柱木板代山牆,村落整體布局是村前以溪壑為塹壕,村後以山寨為屏障,村中有百子堂(大屋)、德濟、源豐三座花園鑲嵌,外御賊寇,內享安居。目前,大余灣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戶,約1390平方米,保存較好的有33戶,3228平方米,其中,余家文、余傳福等農戶的民居建於明代,多數民居建於清代。

    三、人文特色

    大余灣先祖祖籍江西婺源,為避元末兵難而先遷居武昌,後再遷木蘭山系南麓。大余灣先祖帶來不少書籍,傳到“文革”時仍有28箱,據說內存岳飛手稿、鄭板橋真跡,可惜這些書籍史料毀於“文革”,但大余灣盛行讀書之風由此可見一斑。相傳俞伯牙(琴師)是余氏祖先,至宋代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近現代則演繹出名流一百多,父子四留洋的輝煌。從余秀三二世祖繁衍至今達23世。可謂世代均有人才出。近現代余家菊(1898——1976),曾任台灣政府國策顧問、青年黨主席、“國大”主席團主席,有多部著作傳世,其長子傳一家定居美國紐約,其三子傳韬之媳陳幸是陳誠的女兒;余傳斌是我國棉花專家;余傳典是我國鐵路專家,在建設朝中鐵路中節約投資200多億朝元,受到朝方嘉獎;等等。

    四、文物特色

    大余灣主要文物是明清古民居建築群,同時也存有其它幾類文物。如21號民居、54號民居等多處保存著太師椅,21號民居存有“雍正朱批谕旨”盒,54號民居存有“四豆同榮”賀壽匾,數家民居尚在使用雕花木床(如61號)。此外,嘉慶二十二年所立石碾,以及散存的石磨、石碓,還有紡線車、織布機、腳踏水車等許多老“古董”,需要給予搶救性保護。

    大余灣的這些特色構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特質,原黃陂圖書館館長、退休在家的余永奇老人稱之為“一朵美麗的木蘭花”,並以此為題編寫歌詞,請湖北省歌舞劇院院長龔國富(余家菊的孫女婿)譜曲,請一級歌唱演員演唱、錄制歌片。大余灣特色文化不僅是現在近400村民的寶貴資源,而且是國家、省、市、區的寶貴資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