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瓦傳統古建築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創造了十分寶貴的建造技
日期:2016/12/15 1:37: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我國只有廬山、五台山和杭州西湖三處文化景觀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與我國“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所折射出的景觀價值差距甚遠。西藏傳統建築文化是當地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長期的建築實踐中,西藏各族人民發明和創造了十分寶貴的建造技術和建築經驗,形成了以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等為代表的優秀藏民族傳統青瓦建築文化,其宮殿、莊園、民居和寺院等四類藏式傳統建築,具有獨特和鮮明的建築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成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偉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藏民族傳統建築文化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繼承和保護民族文化方針的體現,也是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需要。近年來,中央在西藏為人民群眾建了許多工程項目,這些項目使藏民族傳統建築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也使得西藏的傳統民族文化得到了弘揚。
保護和管理拉薩市老城區的重要文件,為老城區的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明確了老城區保護的范圍和原則、相關政府部門的職責等,對老城區規劃、建設和改造做出具體規定。例如,要求老城區內的建築物、構築物應保持藏民族傳統建築風格與歷史風貌一致;拉薩市委托上海同濟大學著手編制老城區1.3平方公裡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並委派拉薩市老城區各轄區管理人員和自治區相關部門的科研、工程和技術人員,前往內地考察、培訓和學習,為老城區藏民族傳統建築的保護與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
古村落是中國鄉村社會的縮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豐富的歷史信息、意境深遠的文化景觀,而具有“史考”的實證價值、“史鑒”的研究價值、“史貌”的審美價值。與鄉土環境、歷史風貌不和諧的各類現代青瓦建材破壞村落的古風古貌;村民對原有居住環境的不滿意構成古村落保護的內部壓力;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對村落景觀的破壞;文化遺產多局限於單體或點狀式的文物、建築或構築物,缺乏對所依附環境的關注;自然遺產則強調的是自然本身的生物或美學價值,以及較少人文痕跡,從而導致那些文化和自然緊密交織在一起的遺產被人為地切割和分離。文化景觀概念便泛指成為人類美化自然而形成的景觀,即便是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因為被賦予深厚的哲學和美學含義,都可以將其視為文化景觀,這與西方的文化景觀概念大相徑庭。這種對活化景觀演進的關注很難從“文化景觀”的中文意思中解讀出來,申遺工作自然無法脫離原有的精英化理念,如宏大的古建築群、宗教聖地,而平民化、生活化的場景很難進入主流視野。
沃縣古建築縣政協常委、工商聯副主席馮財積極參與景明村風景區工程開發並認領了林交村龍泉寺的修繕開發項目建設。截至5月初,以上認領項目有的已經完工,有的正在緊張建設中。出資認領的同志表示,主要是為促進全縣文化旅游經濟的增長做貢獻。房屋由覃家慰覃家的五世祖覃懿修修建,清乾隆年間,覃懿修考取秀才,發家之後,在拔貢屯修建了這處宅子,一直保留至今。把景觀看做一個有機進化體的自然進程和社會進程的有機部分,並從社會系統的縱向延續和橫向比較著眼,來看待人類的生產生活生存形態。這既凸顯了“世界遺產文化景觀”概念中的系統觀和社會建構性。
中國有將近5000年的農耕社會歷史,有的村落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在社會轉型期,我們遙遠的"根"大量的歷史文化財富,大部分散落在這些古村落裡。”馮骥才說,“如果一個民族農村的文化沒有了,那麼這個民族文化的根就基本上沒有了。近些年,中國古村落迅速大量消失。我們在當地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由理事會出面來協調一些問題。比方說在規劃過程中,出於對古村落的保護,要對原來的一些房屋進行拆除。用行政手段是不行的,用村民自己的辦法最好。新規劃一片區域專門解決農民的青瓦建房問題。“慢慢地,村民們自己也意識到這事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對古村的保護是自覺的,發自內心的。這些都是他們的祖業,人為去破壞古建築的現象再沒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