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陵寢清西陵
日期:2016/12/14 12:29:3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裡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裡。周界約100公裡,面積達800余平方公裡。這裡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後,56個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群,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游覽勝地。在方圓200華裡、面積800平方公裡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裡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余萬株,陵區內松柏蔥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俨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築和百余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後陵、王爺陵均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著雍正及他的皇後孝敬、皇貴妃敦肅。雍正皇帝的泰陵,位於永寧山主峰之下,始建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體建築,規模大,體系完整。西陵以泰陵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東西兩側,規制與清東陵基本相同。過一座聯拱式的五孔橋,進入陵區,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條寬十余米、長5華裡的神道貫穿陵區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碑樓、七孔石拱橋、石像生、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一系列建築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壯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黃瓦頂,木結構卯榫對接。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點金,枋心彩畫“江山統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調和,殿宇金碧輝煌。
昌陵是嘉慶皇帝的陵墓,位於泰陵西側,於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築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模並列。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後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隆恩殿裡,用貴重的花斑石砌墁,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後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道光皇帝的慕陵,原建於東陵寶華峪。陵建成後的第二年,發現地宮浸水,道光大怒,並責罰選陵和營陵的官員,下令把陵墓拆除,後遷西陵建陵。兩次建陵,耗白銀440萬兩。慕陵規模較小,沒有大碑樓、神道、石像生、方城、明樓等建築。但隆恩殿的建築卻別具一格。它完全用楠木建成,一律本色,不飾彩繪。梁枋、隔窗和門窗上,以及天花板每個小方格內,都有雕龍。龍群設計新穎,雕刻玲珑剔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造成“萬龍聚合,龍口噴香”的氣勢。
光緒皇帝的崇陵,在泰陵東南5公裡,是我國帝陵中最後一座,建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崇陵當時還未建成,到1915年才完工。光緒在位期間,未營建陵墓,死後才建這座陵寢。陵區范圍和建築規模都較小,沒有大碑樓、石像生等建築,但排水系統較完善。隆恩殿的木料,均采用異常珍貴的、質地堅硬無比的鐵力木,被譽為“銅梁鐵柱”。殿內彩繪鮮麗,殿前的龍鳳石,雕刻精巧,有立體感。因崇陵建成到現在才90多年,保存比較完整。
清西陵是我國現存龐大的古建築群之一,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資料,在建築科學和文化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也是發展旅游事業的寶貴資源。2001年初,清西陵被列為國家最高級別的“4A”級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