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木樓——飛雲樓
日期:2016/12/14 12:34: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飛雲樓
飛雲樓
飛雲樓後殿
飛雲樓
飛雲樓
飛雲樓石獅
飛雲樓藻井
飛雲樓位於山西省萬榮縣東岳廟內,為純木質結構,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飛雲樓為元明風格建築,高23.19米,全樓斗拱密布,玲珑精巧,與應縣木塔(釋迦塔)並稱為“南樓北塔”。飛雲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木柱林立撐樓體,層層回檐視野闊;密密斗拱變化多,五彩琉璃布頂部;飛雲追月欲騰空,狀若蓮花開古城;登摟遙憶李世民,平叛除逆鎮河東。
古邑萬泉的解店鎮,即今萬榮縣城所在地,有東岳廟,其中的飛雲樓,構築精巧,巍峨壯觀。
東岳廟,即泰山神廟,是祭掃東岳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東岳大帝“黃飛虎”。現今,東岳大帝的塑像已廢,唯廟內建築多保存完好。廟為座北向南,南北長212米,東西寬50米,面積約萬余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的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為東西廊。關於廟的創建年代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裡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岳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說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另當地民間流傳:隋朝末年,群雄並起,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據薄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遂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在張甕、解店、左城三地屯營扎寨,構成犄角陣勢。之後,為作紀念,李世民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各建東岳廟一座。同時,在解店、張甕兩地各建樂樓一幢。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摟均已毀壞,惟解店東岳廟經歷代修建,保存較好。
飛雲樓是解店東岳廟內建築群中的精華所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接,半截插在天裡頭”。每當陽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裡外也能遙見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雲彩,纏繞樓頂,真有高聳人雲、凌空欲飛之感。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與造型,完全屬於元明遺風,清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也尤為顯著,這是歷代不斷維修的緣幫。該樓平面呈方形,純木結構,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柱林立。中央4根通天柱高15.45米。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闊、進深各五間,占地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全樓斗拱密集排列,共345組。且形狀極富變化,如雲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檐翼角翹起,勢欲飛翔。風和之日,樓角風铎均勻作響,甚是悅耳。樓頂飾有黃、綠、藍幾色琉璃瓦,陽光之下,更顯富麗堂皇。現其狀,其結構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我國樓閣建築之傑作。廟內中軸線上所存其他建築都是元明時重修,香亭四周欄板、柱石雕龍刻鳳,造型生動精巧,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工藝美術水平。
東岳廟飛雲樓,198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山西高平市二郎廟
最高最古的木塔式建築——釋迦塔(圖)
遼寧中前所城
葫蘆島聖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