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古民居 湘南古建築瑰寶
日期:2016/12/14 13:09:1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永州之野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存、散落著許多古村落古民居,它們融自然山水、傳統道德、鄉風民俗、建築理念於一體,盡展湘南傳統建築的個性,是湘南古建築瑰寶,在我國南方古村落古民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永州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8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7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歷史文化名鎮1個。
上甘棠古村和古建築群、澗巖頭周家大院、黑仇嶺古村和龍家大院古建築群、坦田古村和歲圓樓古建築群、龍溪村李家大院等等,它們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崇山峻嶺中,點綴在阡陌交錯間,讓人深深的感覺到古老永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上甘棠古建築群位於江永縣夏層鋪鎮,是湖南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古村落。2006年,上甘棠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該村又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湖南省首家村級博物館──上甘棠村博物館對外開庭接待游客。
上甘棠村原為謝沐縣治。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謝沐縣,縣治設於此處。到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並營浦、謝沐兩縣為永陽縣止,上甘棠村作為謝沐縣城共700年。唐太和二年(公元829年),周氏家庭開始定居上甘棠,世代繁衍,延續至今,已經1200年。根據上甘棠村的摩崖石刻和散落村子各個地方的碑刻內容,一千多年來村名未變,族氏血統未變。上甘棠村至今保存有明清時期湘南風格的房屋200多棟,500米長的防洪牆,刻有唐一清共27方的月陂亭摩崖石刻,4座古色古香的門樓,還有步瀛橋、文昌閣、壽萱亭、忠厚祠等古建築。
步瀛橋建成於宋代靖康丙午(1126年),是湖南最古老的石拱橋。文昌閣創建於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為全木結構,屋面為青瓦歇山頂,童柱所騎駝峰均采用蓮花瓣座,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特征。
周家大院是湖南規模最大、功能最全、保存現狀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周敦頤後裔遷移居此,歷經600年繁衍生息。
周家大院,位於零陵區富家橋鎮。自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以來,宋代著名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後裔永州澗巖頭一支在這裡創基定居,繁衍至今已有27代近600年。目前村裡居住村民900多人,除個別外姓,均系遷入周氏始祖之後代。上下600年間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聚族而居堪稱一奇,而龐大的周家大院,更是傳統民居之瑰寶。古宅院民居群由“老院子”、“紅門樓”、“黑門樓”、“新院子”、“子巖府”、“四大家院”組成。它們始建於明代景泰年間,形成於清末民初。占地面積120畝,總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是一組包含正、橫屋180多棟,大小房屋1300多間,天井136個,游亭36座,巷道40多條的明清古建築群。6座大院依山傍水,呈北斗形狀分布,既各自獨立成院,又相互和諧勾連,宛如一座人文藝術的殿堂,被譽為一朵永不凋謝的蓮花。
周家大院是一座明清民俗博物館,是一座民間故宮,是一座民間人文藝術的神聖殿堂。目前,周家大院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傳統古村落和省級特色鄉村旅游名村,被譽為“潇湘第一古宅院”。
龍家大院古建築群,位於新田縣毛裡鄉大冠嶺上。大院始建於明朝,現存古民居60余棟,大部分為明末清初建成,小部分建於民國初年。龍家大院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坦田古村和歲圓樓古建築群,位於雙牌縣理家坪鄉坦田村,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成於道光二十年,為典型的河南農村古建築,呈徽式民居風格。龍溪村李家大院,位於祁陽縣潘市鎮龍溪村,始建於元末明初,明經治十一年(1498年)至清鹹豐二年(1852年)逐步擴建成現在的規模,具有典型的河南民居特色。
龍家大院,2007年,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評為全國文物普查重大發現。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歲圓樓、李家大院,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現已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牛丫嶺瑤寨古建築群、老埠頭古街和古碼頭、寶鏡古村和何家大院古建築群、高家村古建築群、桐口村古建築群、下八井古建築群、蔣家大院等古村落古民居遍布永州之野。現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州的古村落古民居見證了古老永州的榮耀沉浮、社會的變更、千百年的時代滄桑,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與湘南地域文化的完美結合,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和物質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