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寨:山崖上的建築
日期:2016/12/14 13:22:4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因山形水勢的環境特殊,三峽沿岸有許多攀附山崖的建築堪稱巧奪天工。忠縣石寶寨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三峽人甚至還將其與雲陽張飛廟、涪陵白鶴梁題刻、忠縣漢阙並稱為三峽“四大國寶”。石寶寨所在玉印山是長江中一塊完整的巨石,高約50米,孤峰拔起,四面如削,形同玉印而得名。又相傳此山為女娲補天的遺石,山體暗紅,故稱石寶。明萬歷年間,當地人依靠攀附鐵鏈、腳踩石窩上山,在山頂修建了天子殿用來祈福。明末農民起義軍占據此處,建立山寨,稱石寶寨。清嘉慶年間,一座樓閣攀附山巖,拔地而起,與天子殿等建築群結為一體。自此才結束當地人攀鐵鏈上山的歷史。讓石寶寨聞名遐迩的,正是這座清代建築。
仔細打量樓閣,只見它通體木質結構,樓閣9層自下而上逐層收緊,欄桿窗板與山石緊緊相連,外形更像依貼在山崖上的半壁方塔。仰視樓宇,飛檐舒盈如燕翅輕展在藍天,紅窗綠瓦分外醒目。樓宇高聳入雲,氣勢恢弘,不由令我驚歎“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古人相信高台可通神靈。山是大自然中最為高聳雄偉的物體,山中遇仙自然最合理。這才有了後來中國人祭拜五岳的文化信仰。難怪當地人會把天子殿建在了這四壁懸崖的玉印山上。只是這樣陡峭的樓梯“消費”起來必定是勞累無比的。無奈,這是上山頂的唯一通道。
與外部的朱欄綠瓦相比,樓宇內部顯得十分本色。三面穿斗木構框架均為粗加工的剝皮梓木。依附山體的一面清晰能見裸露的山巖肌理,樓梯回旋在建築兩側,榫頭支架緊緊插入山體。除了欄桿踏板上因日久年深攀附撫摸而留下的痕跡外,樓宇內竟然沒有任何常物。明白了,這不是樓宇,實是條天梯。樓梯的設計就像寫在山崖上的“Z”字,來回盤旋減少陡坡帶來的行走不便,而外觀所見的飛檐欄板恰是為這天梯遮風擋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