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區,文化遺產,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佛羅倫薩歷史區是城市規劃和建築藝術的傑作,既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繁榮的商業重鎮的歷史見證,又是充滿永恆之美的舉世聞名的名勝區。這和美第奇家族的支持有關,還保存有米開朗琪羅、拉菲爾和達芬奇的傑出作品。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區位於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的佛羅倫薩市內。佛羅倫薩是意大利中部工業城市,也是托斯卡納區首府,位於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阿爾諾河流域的山間盆地中,東南距羅馬230公裡。面積102平方公裡。人口45.3萬(1981年)。建於公元前的佛羅倫薩歷史區是城市規劃和建築藝術的傑作,是6個世紀不斷發展創造的成果。這裡藝術作品琳琅滿目,既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繁榮的商業重鎮的歷史見證,又是充滿永恆之美的舉世聞名的名勝區。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佛羅倫薩原為一個羅馬軍隊駐扎區,呈長方形,城中心為一廣場,城內多古堡。羅馬帝國時期該城逐漸繁華,在教皇阿德裡安年間達到頂峰,並一直保持到公元4世紀。當時的建築遺跡有大理石鋪地的廣場,一座三門廊神殿,一座伊西斯廟,兩處浴場,一座劇院,一個露天劇場和兩座紀元初年的大教堂。
此後,佛羅倫薩城經歷了一個較為暗淡的時期。1115年佛羅倫薩取得完全獨立以後有了新的發展。11至12世紀初,新建或改建了一系列教堂,如聖徒教堂、聖彼得·斯凱拉焦教堂、聖米尼亞托·阿爾蒙特教堂等。1284年,在阿爾諾福·迪坎比奧主持下修建了一道高大的磚石城牆。城牆近於方形,與45°轉角的羅馬古城形成對照。迪坎比奧的作品還有大公府的宅邸和聖十字教堂(它與聖瑪利亞·諾維拉教堂同為托缽僧教派最重要的堂)。後來,宗教建築和宮殿大增,城內居民亦從3萬增至10萬人。
1348年瘟疫後,居民人數減少;但在1418-1434年美第奇任大公期間,勃魯涅列基·多納太羅和馬薩喬為代表的藝術與科學新潮流發展起來。此後幾代人鞏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成了美第奇王朝的見證。城區雖未擴大,但勃魯涅列斯基及其繼承者在城內增建了聖瑪利亞廣場及其連拱廊等新設施,使城內面貌大為改觀。
後來的城市改造工程是科西莫一世公爵(1537-1574)時期的矯飾派藝術家以及公爵的後代弗朗西斯科一世和弗爾南多二世大公時期進行的。阿曼納蒂·波翁塔倫蒂和瓦薩裡創造了佛羅倫薩新裝飾風格,其代表作是用烏菲奇宮和瓦薩裡"空中走廊"把韋基奧宮連接起來。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繪畫、科學、工藝、建築、經濟等方面人才輩出,商業、金融、科學和藝術均達到很高水平,迄今仍保留著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珍貴文物。這裡是著名詩人但丁的誕生地,市內留有許多紀念詩人的文物古跡,如但丁紀念碑、但丁畫像等。有建於1563年的藝術學院。在40多個博物館中收藏有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等人的珍品。有烏菲奇美術宮和帕拉佐、匹蒂等著名藝術畫廊,展出佛羅倫薩畫派的繪畫。有60多座宮殿和大小教堂,保存著大量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物,這些都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佛羅倫薩大教堂是13世紀末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後,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形制有獨創性,雖然大體上還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會的禁制,把東部歌壇設計成近似集中式的,預計用穹頂。15世紀初,布魯內列斯基著手設計穹頂。教堂的八角形穹頂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頂之一,內徑為43米,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上方有希臘式圓柱尖頂塔亭,連亭總計高達107米。巨大的穹頂依托在交錯復雜的構架上,下半部分由石塊構築,上半部分用磚砌成。為突出穹頂,設計者特意在穹頂之下修建一個12米高的鼓座。為減少穹頂的側推力,構架穹面分為內外兩層,中間呈空心狀。大教堂建築的精致程度和技術水平超過古羅馬和拜占廷建築,其穹頂被公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的第一個作品,體現了奮力進取的精神。這是一座藏有大量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珍品的博物館。其中有意大利雕刻家道納太羅的作品《先知者》雕像,戴拉·羅比亞的大理石浮雕《唱歌的天使》,狄·盤果約1420年在大教堂側門上雕刻了《聖母升天圖》,還陳列有1465年的但丁像等等。
城內的烏菲齊美術館位於烏菲齊宮內,是世界上著名的繪畫藝術博物館。該館以收藏大量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名作而蜚聲國際,有"文藝復興藝術寶庫"之稱。館內藏有約4800件藝術品,其中公開展出的約2000件,有1000件繪畫、300件雕塑、46件法國哥白林雙面掛毯、14件家具和陶器以及其余700件掛在瓦薩利走廊裡的繪畫。
皮蒂宮依山傍水,造型古樸凝重,是矯飾主義的傑作。皮蒂宮通體均是粗糙的方石,正面主建築尤其擅長窗(後增至九扇),牆面被游廊式陽台劃為不等的三層。
博比利花園的興建幾與皮蒂宮的改建同時,因山坡而成錯落之致。米開朗琪羅塑造的《奴隸》群塑、姜波隆那創作的《愛神維納斯出浴》,反映了文藝大師們對自然和田園風光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