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河北省旅游協會)
江玉亭(河北省藝術研究所)
馬忠禮(河北省邯郫地區文物管理所)
關於伏羲和女娲的神話故事,在我國流傳得既早且廣。傳說所賦予它的深遠意蘊,已融入我們的民族之魂,納入人們的口碑盛典,並足以和古希臘神話及《聖經》諸說相媲美。有鑒於此,對這兩位傳說中的至聖先賢的奉祀也遍及神州大地,世世相傳,歷百代而不衰。伏羲氏的奉祀之所當首推甘肅天水的伏羲廟,它早已聲名遠播;而奉祀女娲氏的最重要建築河北涉縣娲皇宮,卻少為人知,因此,有必要對它作進一步介紹。涉縣娲皇宮是我國最大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築,始建於北齊,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娲皇宮位於邯鄲地區涉縣西北14.5公裡的唐王山(也叫鳳凰山,漢時稱中皇山)上,瀕臨清漳河左岸,距邯鄲市90余公裡,為一規模龐大、氣度恢宏、整肅巍峨、仙姿勃發的古代建築群。建築分山上和山下兩大部分,計有房屋建築135間,歷代碑刻75通,總占地面積約76萬平方米。它擁群峰以渲勢,依懸崖以據險,奪天工以稱奇,臨清漳以蘊秀,涵攝了山川之鐘秀與古建之精華,不失為一傲世之傑作。
一、建宮始末
女娲和伏羲的神話故事,遠在戰國時期即已見諸記載,如《楚辭》及《禮記》、《山海經》、《淮南子》等。神話奉他們為人類的始祖。說女娲與伏羲系一對同胞兄妹,人頭蛇身,為立世界而成婚。現娲皇宮內尚存一北齊古碑,其上圖像,據研究者解釋說,乃人頭蛇身女娲、伏羲的交尾圖。傳說女娲不僅創造了人,還教人通婚姻、別男女、立人倫、生萬物,還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鳌足以立四極;又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類安居樂業。《淮南子·覽冥訓》載:“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垆,名聲被後世,光晖熏萬物。”因此,這位開宇宙、立世界的女神,一直被人所崇祀。
娲皇宮坐落的唐王山,為北齊文宣帝(名高洋)從上都邺至下都晉陽的必經之地。高洋笃信釋教,性侈,好土木,在其往返於上、下都之間的途中,每隔三、四十裡建一寺廟。今娲皇宮山崖的石窟和刻經就是高洋在位時(公元550-559年)的遺物,後以此為基址,經歷代重修、續建,才漸成規模。
歷史上,娲皇宮曾數度毀於火患,前後重建、續建達三十余次。現娲皇宮所存全部建築,除鐘、鼓二樓為明代遺物外,其余幾乎全為清代鹹豐二年開始重建和續建的。但據考,其中也多有金元遺物。
關於娲皇宮木構建築的起始年代尚不十分清楚。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重建娲皇閣記》碑文載:“邑西二十裡許有神廟焉,創建之故,世遠難稽。”只約略推論為“迄今千有余年。”在摩崖刻經處第十一品末行之北下部,有一唐朝游人題記,為八行行楷體朱書,每行13-19字,內有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乾符六年(公元879年)的游娲皇宮記載,及“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三月十八日潞州蘇宗到頂禮記”等記述,說明此時不僅有了娲皇宮,而且已有三月十八神誕日的祭祀活動。《涉縣志》中亦有“歲以三月十八日為神誕,遠近坌集,先是印官往祭”,“每年以三月十八為神誕,有司致祭”等記載。由此可推論,娲皇宮木構建築的初建年代當在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至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之間。
二)娲皇宮的建築及其風格
娲皇宮分山上和山下兩組建築,其間以十八盤通道相連。山下建築有朝元宮、停骖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山上建築有娲皇閣(三閣樓)、梳妝樓、鐘樓、鼓樓、迎爽樓、木牌坊、皮瘍王廟、水池房、六角亭、靈官廟及山門等建築共12座,並有摩崖石刻經數處及眼光、蠶姑洞石窟等古跡。
朝元宮為一組宮宇建築。始建年代待考。據傳,它和停骖宮、廣生宮均建於北齊文宣帝所建離宮舊址,但時過境遷,舊跡已不可辨。今惟知宮院東北隅的華陀、三宮二廟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以此推論,正殿當早於此。原宮為四合殿堂式建築,五間穿堂大殿坐北朝南,中為通道,兩廂塑四大天王立像。殿外四柱出廊,門廈飛檐斗拱,廈前為雕玉欄桿望柱的三孔引路拱橋,青石鋪路,刻石雕花,古樸典雅。
朝元宮北現存大型石砌基石系原正殿維那殿遺跡。原殿前有出廊,面寬五間,進深兩間,為懸山頂建築。觀音殿後有千手觀音像和呂祖殿。原大殿前東西兩側有齋房,東南角聳鐘樓一座。院內翠柏挺立,蔚為壯觀。原建築多已毀壞,現雖添建了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虛大帝)、水官(洞陰大帝)和藥王四座廟堂,然已遠非昔日風貌。
停駿宮系宮宦人等下馬駐足之所,亦名歇馬殿。該宮創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現建築為鹹豐三年重建。宮為獨立四合院,大門為硬山頂山門,過道兩邊各有平房兩間,系道士住居處。東西廂房均為硬山頂、前有出廊的簡易廳式建築。正殿面積88.6平方米,前立明柱,抱廈出廊,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灰布瓦,懸山頂,是一座頗有特色的古建築。殿內原有清代壁畫,現已部分脫落。
廣生殿又名子孫殿,是山下的一組主要建築,傳說是女娲抟士造人的地方,是供奉傳說中的廣生聖母的場所。建築由北正殿、東西廂房和南門樓組成,高大山門之前原有戲台。該宮始建寧元末,現存建築為鹹豐三年所建。此殿現已修飾一新。十八盤是通向娲皇閣的一條盤山道,為因襲民間“十八層天,十八層地”的說法而建,喻攀上十八盤即升入天堂。坡陡約30°,下起鳳仙橋,上至山門,全長918米,有亭台四座,並已加砌沿道花牆。自下仰望十八盤,宛若仙山古徑,別有意趣。鳳仙橋下流水淙淙。拾級而上,仰望娲皇閣,益覺氣度非凡。
娲皇閣亦稱清虛閣,為娲皇宮建築群的主體。它“依山鑿險,傑構凌虛,金碧燦然,望若霞蔚。”它位於唐王山腰拓寬的石坪之上,坐東面西,上為陡如刀削的數丈峭壁懸崖。崖略呈弓狀,似圈橋之背,又似一巨大屏風依偎其後,整個建築猶若安放在一個巨大的安樂椅上。其左右重巒疊嶂,前橫漳河一條銀帶,選址可謂匠心獨運。
清虛閣共四層,通高23米,底層拓寬原南洞石窟為基。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有出廊,殿頂為卷棚單坡歇山式。底層之上的閣樓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南、北、西三面各有出廊。為防止上部傾斜,樓層間依次內收一個柱徑。閣為歇山頂,閣檐起翹較小,使建築嚴然一體。閣背緊倚懸崖,以八根鐵索將樓體系結於巖壁的八個“拴馬鼻”上。據說,游人多時,鐵索即自行繃緊,所以此廟又有“吊廟活樓”之稱,然實則未必如此。
清虛閣對面山頂的巨大石坪,是傳說中女娲補天煉石的地方。東南向有一“三級飛天降”山峰,傳說是女娲補天升空的地方。梳妝樓位於娲皇閣之右,建於兩米高的石台上。此樓始建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樓高9米,兩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有十二根通天明柱,四面出廊,翼角起翹較小,整個建築莊重而和諧。
皮瘍廟位於娲皇宮最北端懸崖下的石坎上,面寬僅一間,始建時間無考。從“康熙元年增供桌”和“雍正歲次癸丑重修皮瘍、魯班二聖祠”的刻文記載看,建廟時間當不晚於明末。此殿是奉祀皮瘍王和魯班的。相傳皮瘍王姓張名森,相州(今安陽)湯陰皮場鎮人。東漢前,當地出現一種毒蟲叫虿螫,能入藥,但也能致人皮膚潰瘍。張森崇信神農氏,後得其秘傳,為人治好了這種病,人們即立祠以祀之。
鐘鼓樓為該處僅存的兩座明代建築。鼓樓建於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樓分三層,高約15米,鐘樓為明萬歷三十四年所建,樣式與鼓樓同,略小,與娲皇宮左右對稱。內懸之古鐘鑄於萬歷三十八年,高一米余,鐘口二人合圍,外鑄銘文和八卦圖。眼光、蠶姑洞位於梳妝樓之右,是供奉眼光菩薩和蠶姑奶奶的地方,系依山鑿石而成洞的,始鑿於北齊。現保留下來的鑿石和雕刻均系北齊時原物,惟砌窟磚牆和門洞系宋代所為。洞門外各雕一金剛立像,高約八尺。所有這些雕像均自整石而成,造型精當美觀,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三、娲皇宮與宗教
女娲的神話,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原始崇祀思想和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它和《聖經》中上帝造人的說法如出一轍,並且都是用泥士造人。英國根據聖經《舊約》推算,上帝造人的時間為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時,與東方女娲造人的時間大致相同。還有,亞當與夏娃,伏羲與女娲的神話也驚人地相似,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血親的現實。這種異源同宗的神話與宗教思想,反映了不同民族同一的思維共識。娲皇宮的建築格局存在著宗教界屬不情的問題,這反映了佛道兩教互爭地盤的現象,因而在建築格調上也存在著佛道兩教的交混,其建築中既有觀音菩薩殿,也有呂祖廟,這種現象在我國歷史上經常發生。如南響堂寺一蓮花座就被道教用泥土抹平後,畫上了八卦,為道教所用。在明清小說中也多有佛道斗法的描述,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之七“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異法”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種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