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古猗園明代建築
日期:2016/12/14 13:16:5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上海現存的江南園林中,古猗園內的明代建築保存得最為完整,也最具特色。今年,是建園480余年的古猗園開園50周年,許多明朝古建築重新得到修繕。仔細品賞這些獨具特色的明代建築,不能不對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發出由衷的贊歎。
(古猗園:資料圖片)
古猗園的明朝亭台樓閣多臨水而建,與水景配合,體現了“亭台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的中國傳統詩歌的意境。以曲折長廊花牆分隔,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由變化的自然空間,使觀者常處於“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古猗園的主要建築逸野堂、梅花廳、春藻堂、翠霭樓、柳帶軒等水榭曲廊,造型秀美精致,這些建築既是風景點綴,又是觀賞風景和遮風避雨休息之處。園內廳堂、亭廊連片相接,布局上曲折多變,借以花色漏窗,透視窗外景色,景物深幽,富有詩意,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妙處。
古猗園的亭台樓閣,建築平面形式多種多樣,立體造型變化多端,體現出江南明代園林建築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镂空,各種斗拱、飛檐翹角、門窗式樣、雕刻裝飾、油漆粉刷簡樸素雅,具有典型的明代園林建築藝術風格。
明代園林建築注重題名立意。古猗園內的逸野堂,清代沈元祿《猗園》記:“奠一園之體勢者,莫如堂”,堂曰逸野,堂前栽盤槐一對,右立奇峰異石,左為假山水池,堂後植桂,中秋賞月,庭中桂香,疑身在廣寒宮中。堂內懸掛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題“華巖墨海”匾額,表明建築其堂是反映當時一些士大夫和和文人墨客寄情於山水,沉溺於悠閒雅逸,欣賞風花雪月,以隱逸為高的思想情趣。古猗園的戲鵝池岸邊的“不系舟”,建於明代,曾有明代書法家祝枝山題額,此舟無纜可系,故名 “不系舟”。建舟也是有其情意所托。唐白居易詩:“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系舟”。李白詩曰:“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反映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消極避世的思想情緒。
(古猗園:資料圖片)
古猗園還有少數現代園林建築,也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文化氛圍,在明代建築“包圍”之中,倒也顯出別一番風情。如古猗園竹枝山上有一方亭,名為缺角亭,故意殘缺東北一角,以示東北淪陷,其余三角均塑高舉拳頭,表示反抗侵略和收復失地的決心,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抗日革命意志。此外,還有些建築物具有地方歷史性的紀念象征,古猗園戲鵝池西堤上的白鶴亭,頂端白鶴停立,展翅欲往南飛,是根據古代“白鶴南翔”傳說而建此亭,南翔地名亦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