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象埔寨靜看七百年時代變遷

象埔寨靜看七百年時代變遷

日期:2016/12/14 12:56:2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座座格局不相同。”潮安縣古巷鎮的象埔寨,名氣並不亞於龍湖鎮的龍湖寨,但這些年,龍湖寨聲名鵲起,象埔寨卻似乎有點兒“靜”。是遠離塵囂的泰然自若,抑或是漸遭遺忘的無可奈何?日前,記者專程走進象埔寨探訪,了解這座古村落的民俗風貌。

  村寨卻有皇城貌

  象埔寨的寨門前方,是一塊開闊的曠埕,或是視覺沖突的緣故,看上去這座古寨格外雄偉。拱形的寨門由石砌而成,上方一塊匾額書有“象埔寨”三只金字,落款上為“壬戍之秋”、下為“穎川郡立”。整座古寨被高大的寨牆圍隴,據說古時進出僅此一門。登上寨門上方的城樓,從窗眼往外觀望,只見寨中建築井然有序,直街橫巷,四通八達,宛如一座嚴整的小城,與龍湖寨的錯落別致風格迥異。當地人稱“象埔寨皇城起”。

  據說象埔寨有72座民居,每一座的建築格局都各不相同。記者一座座走訪、一座座觀摩,果然連大門上的“門簪”都找不到一對相同的。宋、明、清和民國的民居風格,在這裡匯聚、渾然一體。不少民居中保留著花椅石、石臼、柱基、防盜石等古物,像是古寨歲月沉積、歷史滄桑的佐證。分別坐落在古寨五個方位的五口古井,如今水質仍清醇甘甜,沒有受到任何污染。

  令人歎惜的是,象埔寨中一些民居昔日在戰火中慘遭摧毀,至今未能得到修復,只留下殘垣斷壁,訴說著侵略者的罪行。

  開門閒對往來客

  漫步於象埔寨的街巷之中,仿佛走進了世外桃源。婦女坐在家門口埋頭做著針線活,對外人的到來視而不見。老人抱著孫子在戶外散步,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就像在自己屋裡走動一樣。孩子成群結隊在殘破的房屋中捉迷藏,歡快的笑聲在古寨上空回蕩。

  走進民居中參觀,不需要跟主人打招呼,從天井走到後庫,從客廳看到房間,談論、拍照,一切都似乎與主人無關。一位屋主正坐在家裡看電視,記者在他的家中前前後後研究了半天,他自始至終沒有回過頭來看一眼,更沒有說一句話。也許是早已習慣了“閒雜人等”的叨擾,對眼前的一切已是見慣不怪了吧。

  不少民居的主人已外出,卻“我家大門常打開”,不但大門沒有上鎖,連房門也敞著。見到外人進入,街坊鄰居並沒有阻止。記者好奇地詢問,為什麼這裡的人外出都不用鎖門?村民笑著說,這裡沒人偷東西。“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指的應該就是這種情形。

  70多歲的陳姨正在家裡做家務,她說,以前整條中心街兩旁擺滿了買賣攤檔,像一個集市,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現在年輕人大都到寨外建洋房,沒有住在寨裡,人少了,挺冷清的,只有放假的時候,小孩子回到寨裡玩耍,吵吵嚷嚷,才顯得熱鬧些。

  殘垣斷壁待重整

  退休老教師陳煥如,是象埔寨的村民,如今與古巷鎮另外一位退休教師陳兩炎一起負責整理象埔寨的資料。據陳煥如老師介紹,象埔寨是目前粵東地區保存完整、年代久遠的古寨之一,始建於南宋景定三年(1262),距今有700多年歷史,是明、清的貿易商埠。古時象埔寨前方是川流不息的古港,南、北兩面是護寨的河溝,後方是象嶺、朝筆峰,一面倚山三面臨水,得天獨厚。寨中有4座宗祠,大宗祠為三進格局,前方是目前粵東地區唯一的一座“留芳亭”。象埔寨不但歷經歲月洗練,成為粵東地區古建築藝苑中的一朵奇葩,而且人傑地靈,歷代科舉名賢輩出,已查考的進士、貢生、舉人、拔元有18人。

  陳煥如老師說,象埔寨在風水學中屬於“象形龜地”,門口一對石墩象征龜目,石墩後方一對石條象征龜眉,五個方位的古井分別象征龜腳和龜臍。原來寨前有一口占地近百畝的大池塘,但池水中從來沒有發現過石螺,曾經有人故意將石螺投進池塘中,但始終未見其繁衍滋長,於是人們都說是被龜給吃掉了。

  據了解,象埔寨1987年被列為市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前些年曾在海外鄉親的捐助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對寨門、宗祠部分民居進行了修復,但仍有不少殘破的民居至今仍無人問津,古寨也未得到徹底的開發,甚至一些古居民成為“出租屋”。當地文化界人士希望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專業人士能夠加以重視,對古寨的文化內涵加以發掘,將古寨開發成為我市又一處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讓古寨早日重煥光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