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園藝術發轫最早,久已成為一門綜合藝術,在國外也享有盛名。我國造園藝術與其它藝術,如繪畫、詩歌,雖然形式不同,卻有許多相同和相通之處。它們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促進。
古典園林又有它獨有的特點,古樸典雅,景象優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古典園林,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一種珍貴的藝術明珠。盡管許多歷史名園早已不見形跡,我們卻仍然可以從各地現今保存較好的園林知道它的規模、結構和風格。中國古典園林的高度的造園藝術成就,無不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它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見證。我國古典園林的出現和發展,跟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據有關典籍記載,我國造園應始於商周,其時稱之為囿。商纣王“好酒淫樂┉益收狗馬奇物,充牣宮室,益廣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廣宗一帶),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周文王建靈囿,“方七十裡,其間草木茂盛,鳥獸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優美的地方圈起來,放養禽獸,供帝王洲獵,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諸侯都有囿,只是范圍和規格等級上的差別,“天子百裡,諸侯四十”。漢起稱苑。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把早期的游囿,發展到以園林為主的帝王苑囿行宮,除布置園景供皇帝游憩之外,還舉行朝賀,處理朝政。漢高祖的“朱央宮”,漢文帝的“思賢園”,漢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東苑”(又稱梁園、菟園、睢園),宣帝的“樂游園”等,都是這一時期的著名苑囿。從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苑囿亭閣,元人李容瑾的漢苑圖軸中,可以看出漢時的造園已經有很高水平,而且規模很大。枚乘的《菟園賦》,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西都賦》,司馬遷的《史記》,以及《西京雜記》、典籍錄《三輔黃圖》等史書和文獻,對於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把上林苑寫的十分壯觀:“獨不聞天子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乘镂象,六玉虬;拖霓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游。孫叔奉辔,衛公參乘,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鼓嚴簿,縱獵者。┉於是乎游戲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張樂乎膠葛之寓……”,狩獵盛況,躍然紙上。上林苑是漢武帝在秦時舊苑基礎上擴建的,離宮別院數十所廣布苑中,其中太液池運用山池結合手法,造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島上建宮室亭台,植奇花異草,自然成趣。這種池中建島、山石點綴手法,被後人稱為秦漢典范。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社會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一度社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士大夫階層追求自然環境美,游歷名山大川成為社會上層普遍風尚。劉勰的《文心雕龍》,名嵘的《詩品》,謝淵明的《桃花源記》等許多名篇,都是這一時期問世的。山水畫為題材的創作階段。文人、畫家參與造園,進一步發展了"秦漢典范"。北魏張倫府苑,吳郡顧辟疆的“辟疆園”,司馬炎的“瓊圃園”、“靈芝園”,吳王在南京修建的宮苑“華林園”等,又是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園苑。“華林園”(即芳林園),規模宏大,建築華麗,時隔許久,晉簡文帝游樂時還贊揚說:會心處不心在遠,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閒趣。
真正大批文人、畫家參與造園,還是在隋唐之後。造園家與文人、畫家相結合,運用詩畫傳統表現手法,把詩畫作品所描繪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園景創作上,甚至直接用繪畫作品為底稿,寓畫意於景,寄山水為情,逐漸把我國造園藝術從自然山水園階段,推進到寫意山水園階段。唐朝王維是當時倍受推崇的一位,他辭官隱居到藍田縣辋川,相地造園,園內山風溪流、堂前小橋亭台,都依照他所繪的畫圖布局築建,如詩如畫的園景,正表達出他那詩作與畫作的風格。蘇轼稱贊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而他創作的園林藝術,也正是這樣。
蘇州名園獅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與大畫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國繪畫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畫大師,出於他手的造園藝術品自然不同凡響,清乾隆南巡到蘇州時,看了也稱贊不已。獅子林雖經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異。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後期的戰亂狀態,社會經濟一度繁榮,加上當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園之風大興。隋炀帝“親自看天下山水圖,求勝地造宮苑”。遷都洛陽之後,“征發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以及嘉木異草,珍禽奇獸”,都運到洛陽去充實各園苑,一時間古都洛陽成了以園林著稱的京都,“芳華神都苑”、“西苑"等宮苑都窮極豪華。在城市與鄉村日益隔離的情況下,那些身居繁華都市的封建帝王和朝野達官貴人,為了逍遙玩賞大自然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園苑,不出家門,卻能享“主人山門綠,水隱湖中花”的樂趣。因而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宮苑和王府宅第花園聚集的地方。隋炀帝除了在首都興建園苑外,還到處建築行宮別院。他三下揚州看瓊花,最後被缢死在江都宮的花園裡。
唐太宗“勵精圖治,國運昌盛”,社會進入了盛唐時代,宮廷御苑設計也愈發精致,特別是由於石雕工藝已經娴熟,宮殿建築雕欄玉砌,格外顯得華麗。“禁殿苑”、“東都苑”、“神都苑”、‘翠微宮’等等,都旖旎空前。當年唐及宗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湯泉宮”,後來被唐玄宗改作“華清宮”。這裡的宮室殿宇樓閣,“連接成城”,唐王在裡面“緩歌慢舞凝絲竹,盡且君王看不足”。杜甫曾有一首《自京赴奉先縣詠情五百字》的長詩,描述和痛斥了王侯權貴們的腐朽生活。
宋朝元朝造園也都有一個興盛時期,特別是在用石方面,有較大發展。宋徽宗在“豐亨豫大”的口號下大興土木。他對繪畫有些造詣,尤其喜歡把石頭作為欣賞對象。先在蘇州、杭州設置了”造作局“,後來又在蘇州添設“應奉局“,專司搜集民間奇花異石,舟船相接地運往京都開封建造宮苑。“壽山艮岳”的萬壽山是一座具有相當規模的御苑。此外,還有“瓊華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園。現今開封相國寺裡展出的幾塊湖石,形體確乎奇異不凡。蘇州、揚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綱”遺物,均甚奇觀。這期間,大批文人、畫家參與造園,進一步加強了寫意山水園的創作意境。
明朝的建築、文學藝術、繪畫等領域都有很大的開拓,特別是磚石建築的普遍運用,大批能工巧匠的出現,促進了建築業的發展。明太祖崇尚隋唐的豪華氣魄,定都南京後也大興土木,築城廓,建宮室,鑿池迭山,營造園林。永樂帝遷都北京,宮廷御苑,也是興盛一時。北京明十三陵的浩大工程,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水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如南京的瞻園、無錫的寄暢園、蘇州的拙政園、上海的豫園等一批著名園林,都是這個時期新建和在舊有園址上擴建的。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特別是乾隆對江南山水極有興致,六次南巡,所到之處都留下“御筆”。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王朝建造的皇家苑囿行宮。承德避暑山莊占地八千四百余畝,比頤和園的面積大近一倍,是我國現存最大皇家園林。宮殿與苑景分成兩個區域。苑景區域內山勢起伏,蒼松蔽日,水流潺潺,楊柳袅袅,依山就勢地點綴了七十二景。其中模仿鎮江的金山,蘇州的獅子林,浙江嘉興東湖的煙雨樓等名勝而建築的景物,都一一畢現在園苑中。承德一帶本屬北國之境,這裡卻偏偏是洲島交錯,湖光潋滟,好一派塞外江南風光。山莊的外圍還有八個大的建築群,統稱外八廟。它具有我國各民族的建築風格,以此襯托著避暑山莊,共同構成一個宏大的藝術空間,充分表現出了這座皇家園林所獨具的“大、精、美”三大特色。我國的“萬國之園”--圓明園。它是從清代雍正開始,經乾隆至嘉慶前後一百五十多年營建起來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造園技藝水平最高的一座皇家園林,被子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恨只恨,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它竟被英法侵略軍縱人洗劫一空。這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所蒙受的一場空前損失!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六大古都有四座在這裡。後來長江流域逐漸發展起來,江浙一帶成了富庶之志,商業發達,人文荟萃,達官豪商雲集於此。這些都為私人庭園的大量出現准備了條件。臂如蘇州拙政園是明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始建的;無錫寄暢園是明正德兵部尚書秦金,在原來的兩座僧房舊址上改建的;揚州個園是清嘉慶年間,兩淮鹽運總督黃應泰在原小玲珑山館舊址復建的。從魏晉南北朝的“以捨為寺”,隋唐時期的郊外別墅花園,到宋元時期大量興起,明清兩代廣為出現的“城市山林”,我國造園藝術日漸大規模地迅速發展起來,江南一帶尤其盛行。所以說,私家園林是“盛在明清,勝在江南”。這類私家園林具有日常居用和游賞觀玩的雙重作用。它雖然沒有王府花園那般華麗,卻特別具有古典園林的古樸、幽靜、典雅的特色。此外,我國還有大量的寺廟園林和宗祠園林。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把宗教作為一種工具大力提倡,加之歷史上寺捨在一起,促成了寺廟園林的出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京雞鳴寺原來就是南朝的梁同泰寺,迄今仍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名勝之一。“深山藏古剎”,許多大型的廟宇都建築在風光旖旎的地方。四川峨眉山,山西王台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也是我國四大風景旅游勝地。在江蘇,南京的棲霞寺,鎮江的金山寺和焦山寺,蘇州的戒幢律寺,揚州的大明寺,也都建在得天獨厚的地方。唐詩人常建寫過一道《題破山寺後禅院》。破山寺在常熟虞山,又叫興福寺,被詩人寫得幽深寂靜,禅味濃郁。詩雲:“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簌此俱寂,惟聞鐘馨音。”可見游覽寺廟園林別具一番情趣呢。勞動創造了歷史,也創造了我國獨樹一幟的造園藝術。在即將踏園游覽之前,了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