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喚醒青花古窯的記憶
精美瓷器的背後是土與火的傳奇,同和山致對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總體設計是一次中國瓷文化與藝術的歷史使命設計,使其從簡單的陶瓷生產地轉化為陶瓷文明的朝聖地、陶瓷藝術的坐標點以及陶瓷生活樂園。既是因地取材的典型,又是一次材料和工藝的升華與蛻變。
同和山致團隊在設計時特意取古窯環境為原型,摒棄尋常的復制陳列展示,運用畫框的視覺手法,以二維和三維的搭配,诠釋古窯燒制瓷器的整個過程。
室內的仿古設計也是整體包裝的一部分
制瓷業可能是傳統手工業中流傳至今最能傳達手工情結的一種,在大工業化的今天,從塊塊瓷石到件件精美的瓷器,流淌在這些制瓷老匠人手裡的不僅是被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程序,更珍貴的是一種人們對手工情結的眷戀。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以下簡稱“古窯博覽區”)位於江西景德鎮瓷都大道古窯路1號,占地87公頃。沿著碎瓷片鋪成的小路前行,粉牆黛瓦、飛檐戗角的江南仿古建築,展示著龐大規模的、完整復雜的古瓷業體系。在古老坯房裡,時間仿佛靜止,恍惚間會以為自己走錯了年代。然而兩年前,這裡還因為地處南方雨水較多地區,積水、滑坡、土地流失比較嚴重,大部分地塊處於空置狀態,旅游服務設施基本為零。2011年底,古窯博覽區委托北京同和山致景觀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和山致”)對區域內景觀進行規劃設計,開始了對古窯博覽區千年古瓷文化的脈絡梳理。
不斷代的大局設計
經過勘察,同和山致團隊發現,古窯博覽區內保留了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風火仙師廟等古跡,以及數量可觀的出土文物及陶瓷碎片。項目負責人王超介紹,設計古窯博覽區的總體目標是充分挖掘、展現陶瓷與古窯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創新手段表達,運用現代人善於接受的方式來闡述歷史和藝術,使陶瓷文化與藝術形成新傳承、不斷代。
“觀窯之貌,呈瓷之彩,亦窯亦瓷”,同和山致團隊在設計時特意取古窯環境為原型,摒棄復制陳列展示,運用畫框的視覺手法,以二維和三維的搭配,诠釋古窯燒制瓷器的整個過程。項目主要設計師孫傑把這種設計手法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空間功能轉變,即把傳統手工作坊、古窯做新的解讀,挖掘空間使用特點,結合新功能需求,使其向新休閒空間轉變;二是注重生態地域風格,吸收歷史、地域、民俗建築景觀特色,充分運用地域性生態材料,結合人的需求,創造以人為本的舒適空間。
以這種標准作為總體原則,古窯博覽區內的制瓷作坊沒有任何現代工業的痕跡,能夠讓制瓷藝人現場展示完整的制瓷古法。獨特的瓷業習俗、古代工業建築布局和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一一再現,喚醒了千年瓷都對昔日輝煌的記憶。
規劃後的古窯博覽區由歷代古窯展示區、陶瓷民俗展示區、水岸前街創意休憩區、“瓷生一日”藝術休閒區(建設中)和入口服務區五大功能區構成,歷代古窯展示區內有古代制瓷作坊、古老制瓷生產線、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風火仙師廟、瓷行等景點,向人們展示了古代瓷業建築,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以及傳統名瓷精品;陶瓷民俗展示區以12棟明、清時期古建築為中心的民俗景區內有陶瓷民俗陳列、天後宮、瓷碑長廊、水上舞台瓷樂演奏等景觀;水岸前街創意休憩區內有“昌南問瓷”“木瓷前緣”等瓷文化創意休閒景觀;建設中的“瓷生一日”藝術休閒區有瓷尚藝術館、瓷尚休閒館等內容。
廢棄材料“窯”身變寶 “窯變”原為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自然變化,在設計規劃中,同和山致團隊把“窯變”理念融入空間,引申為具體的設計手法。
“我們挖掘了空間使用特點、建設材料,結合當地的特色材料——瓷,並用瓷的不同狀態——瓷片、瓷板、瓷器、瓷坯,不同花色——青花、黑、白、綠來豐富人們的視覺體驗。”孫傑說。
入口設計是景區的第一形象,項目團隊糅合窯房立面、窯爐、煙囪等古窯元素和瓷器、瓷片、馬尾松等綜合材料,靠山借景,根據山坡高低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同時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的擋土牆作用。入口處的古窯柴路和訪窯古道分別是進入景區的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古窯柴路主要是針對道路兩側裸露的土方進行的護坡設計。在建造過程中,將修窯時被廢棄的窯磚和燒窯用的馬尾松進行廢物利用,因為景德鎮方言中“柴”諧音“財”,因此,柴元素的運用也融入了很好的寓意。背景是一年四季顏色變化豐富的楓香樹、樟樹和馬尾松等喬木,即體現了窯火變化的意味,讓游客能在景區入口對景區形成初步認知,在提升入口景觀品質的同時滿足人車分流的功能要求。
在標示色彩的運用上,項目團隊也別出心裁。王超說:“標識設計原則是置於景區內既能融入整體大色調,也能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古窯給人的印象應該是古樸的,古窯內的大體量磚石窯房與堆疊的馬尾松耗材提煉出了濃厚、神秘的色彩元素——土黃,正是這種傳統色才能夠反映古窯地區特有的文化和歷史特征。
從景區的很多細節能看出設計者缜密的心思:葫蘆窯是博覽區重要的景點之一,結合場地周圍手工作坊的體驗功能,項目團隊將其定義為游客展示個人制瓷成果的區域,並結合窯房、水井、馬尾松牆營造金木水火土五行交融的景觀視覺感受。水流從井中溢出流向木牆,這樣的場景更暗含了水孕育木,木在窯中點燃,燒土成瓷,瓷器又裝飾在水井周圍的一種循環。
燒紙完成後的素坯晾曬用的支架,也被用於休憩長廊的設計。“木瓷前緣”休憩長廊位於博覽區三大功能區樞紐地,內部提供休息座椅,供游客休息。休憩長廊突出了架構的作用性,融合窯磚、馬尾松柴、瓷器等古窯元素,呼應瓷境廣場,共同營造瓷境世界。
設計重在可持續性 經過兩年多的設計改造工作,景區徹底改頭換面,接待人次和綜合效益不斷提升,2013年5月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同年10月,“神奇古窯”宣傳片亮相紐約時代廣場,古窯博覽區躍升為江西旅游的重要名片,並成為全國各地旅游景區參觀學習的發展樣板,其變化之大、景觀之美、文化之活、產業之勁、後力之足,折射出規劃和設計的巨大力量,走出了一條未來文化遺產的發展之路。
王超總結,設計師與客戶的密切合作,是本次設計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客戶在提出設計要求、審核設計以及選材施工的過程中提出重要建議。在後續周邊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的戰略和方法影響到客戶和施工方,自然衍生形成持續性設計的范式。
材料的二次利用也在這次設計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孫傑對此感同身受:“窯爐的壽命是有限的,廢棄的窯爐形成大量窯磚給本次設計提供了設計的主材,窯磚不同於普通磚石,自身具有豐富多樣性和歷史感。同樣,瓷都景德鎮在陶瓷生產燒制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瓷片,多種瓷片結合的設計手法使廢棄料得以應用。同時,這些特有元素也是任何地區所不能擁有和比擬的,造就了景觀的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