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源遠流長的運河文化是濟寧的城市之魂

源遠流長的運河文化是濟寧的城市之魂

日期:2016/12/15 1:31: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1年濟寧市有28項文化遺產列入大運河申遺預備名單。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山東濟寧籌集資金1900余萬元,相繼對運河沿岸的崇覺寺鐵塔、聲遠樓、濟寧東大寺、南旺分水龍王廟建築群、太白樓等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施有效保護。京杭大運河的南旺樞紐工程大遺址保護與申遺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水龍王廟琉璃瓦古建築群維修工程竣工,水工科技館建成開放,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已奠基,遺址公園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在加強城區古運河道保護的同時,市政府在城區中心沿運河兩岸規劃建設運河文化核心景區,該景區控制面積36公頃。2009年以來完成投資1.5億元,拆除了電子工貿大廈等一批有礙觀瞻的建築物10187.64平方米,目前景區已初具規模。結合新農村社區建設,大運河石佛閘區段等一大批保護開發項目相繼展開。

    聞名中外的太白樓、號稱“水脊”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京省馳名的老玉堂、名列全國五大伊斯蘭教清真寺之一的濟寧東大寺、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駐跸的南陽古鎮等運河文化遺產散布在濟寧段運河兩岸,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它融合了釋、道、伊斯蘭、基督等宗教文化。

    山東省濟寧市召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精神,濟寧市副市長佘春明、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美華、市文物局局長孫美榮出席會議。會議由王美華主持,孫美榮傳達了全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精神提綱,佘春明作重要講話。

    科學分析了當前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他指出,近年來,在國家、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市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建立了工作機構;編制完成了大運河遺產濟寧段保護和申遺規劃;加強對運河遺產點的調查調研;加大對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環境整治力度;加快南旺樞紐考古遺址琉璃瓦公園建設;啟動了運河總督府衙門遺址的考古發掘;金口壩保護成果初步顯現;南陽古鎮的保護和維修加快推進;

    遺產點周邊環境治理後保持時間短、狀態差,申遺專項資金尚未列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等較為突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申遺工作的開展。大運河申遺啟動與准備階段已基本結束,現在正式進入“提速”的第二階段,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已經進入倒計時。要如期完成國務院關於2014年申遺成功的戰略部署,還有許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

    各有關部門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工作部署,著眼全局,立足實際,切實履行自身職責,共同做好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提高認識,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快編制保護規劃,全面落實保護措施,政府主導,合力攻堅,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倒排時間表,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環境。

    大運河保護和申遺是關系國家形象和尊嚴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濟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機遇,也是搶救、存續運河文脈的現實需要和歷史使命。當前,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已進入關鍵性的攻堅階段。各縣市區、市直有關部門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加強領導,集中力量,扎實推進,為保護好大運河這一中華民族以至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實現2014年成功申遺的宏偉目標,做出不懈努力。

    會上,市中區、任城、兖州市、泗水縣、微山縣、汶上縣、梁山縣、北湖新區等8個縣區詳細匯報交流了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進展情況。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大運河沿線相關縣市區分管縣(區)長,縣文物(文廣新局)局長50多人參加了會議。

    鑒於濟寧段地理位置環境特殊,元、明、清三個朝代最高治運機構設在濟寧,把濟寧運道的治理與維護視作貫通大運河的關鍵,不斷派高官重臣及著名水利專家到濟寧開設衙門、治理運河、增建閘壩、督理漕運。元初都水監開府濟寧,為中央司運機構派駐濟寧之始。明代在濟寧設總理河道、總督河道、河道部院、總漕兼河道、巡撫兼河道等,簡稱河道總督,是朝廷六大部之外專門增設的一個部院級的朝廷直屬機構。

    明清時期濟寧州城街道達上百條,開設店鋪逾千家,周圍輻射近百縣,成為全國著名的33個工商業大城市之一和運河沿線7個對外開放的重要商埠之一,濟寧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運河的河都。 乃得濟州、大名、東平及泗、汶與御河相通形勢,繪圖上奏,得到朝廷肯定。至元十九年(1282年)新開濟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辟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完成了運河改道的主體工程。大運河全線貫通後,汶、泗二河就成了運河系統的重要閘河。至元二十六年,在兖州東泗河上築金口壩,遏泗水入府河西流入運。

    按照白英的治河方案,首先堵死汶河上的堽城斗門,破開堽城大壩,使汶水少量流入洸河,使汶水絕大部分自然西流,到戴村另攔河築壩,遏汶水由小汶河南流,到南旺水脊分水,這樣往南往北都符合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規律,為了節制水流,又於分水脊處上下各建一閘,相互配合使用。他們還通過建立水櫃、導泉補源等工程以調節運水,使運河又順利暢通。宋禮治河鞠躬盡瘁,白英深明大義,為治理運河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他們這種引汶濟運、水脊分水、設立水櫃的科學治理方法,是我國水利科技的寶貴遺產。

    京杭大運河中段縱貫濟寧全境,北起黃河南岸的梁山縣路那裡村,南至微山縣韓莊,流經梁山、汶上、嘉祥、任城、市中區、魚台、微山七縣區,全長約290余公裡,另外,涉及兖州、泗水等兩個市縣,遺留不同歷史時期的運道總長度達587公裡,占據了山東省運道的二分之一。

    形成了一條絢麗多姿的文化長廊和生態景觀通道,成為記錄當時濟寧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活化石”,也成為象征現代濟寧文化特質的標志性符號。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體系分為大運河遺產(分市)保護規劃、大運河遺產(分省)保護規劃、大運河遺產總體保護規劃三個階段。本規劃屬於第一階段,是大運河遺產濟寧段的保護規劃,也是大運河濟寧段遺產納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基本文件依據。

    結合新農村社區建設,大運河石佛閘區段等一大批保護開發項目相繼展開。為使沿河景觀更好地體現古運河的文化傳承,賦予更多的運河文化元素,今年我市又投入2.9億元對古運河岸邊的太白樓路進行升級改造,集中打造古運河歷史文化風光帶。 已乘上大運河申遺的快車,在加速現代產業新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態宜居水城琉璃瓦建設新的征程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