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大孤山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2:53:2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大孤山古建築群,位於遼寧省東港市西部的大孤山南山腰。整個建築由山上聖水宮的三霄娘娘殿、羅漢殿、龍王殿、玉皇殿、藥王殿、鐘樓、觀海亭和山下天後宮(即海神娘娘殿)、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寶殿、財神殿、關帝殿、文昌宮、孔子殿、呂祖廟、戲樓等組成,集中在一個中軸線上,共一百二十余間,建築面積四千多平方米。
建築群是清代中晚期的古建築遺存,也是我省現存下來規模較大、較完整的三教(佛、道、儒教)古建築群之一。據清碑和舊縣志記載,始建於唐代,遼代建有佛廟,由於兵災破壞和風化侵蝕,至明代末期“殿宇荒廢,僅存基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山東崂山金山派道人倪理休,雲游此地,見有古剎遺址,便發願重建廟宇。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娘娘殿(即三霄娘娘殿)工程中,地下掘出十六尊遼代時期鐵鑄羅漢,因此又增建羅漢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天後宮(即海神娘娘殿),由於光緒六年(1880年)發生火災,將正殿及兩廂全部燒毀,於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嘉慶七年(1802年)重建大雄寶殿,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建地藏庵,民國後期,將地藏庵改名為地藏寺。道光四年始先後修建戲樓、財神殿、龍王殿、玉皇殿、鐘樓、文昌閣、呂祖亭。歷經清代的重建、增建和維修,逐漸形成如今之規模。
古建築群,坐北朝南,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由此,建築隨山勢構築成階層式院落。建築布局緊湊,疏密得宜,鱗次栉比。殿院都有正殿和配殿作對稱式,組成三進、五進院落,每進院落都有懸山式門樓、三滴水牌樓、月亮門、垂花門和圓門等連貫穿通,頗有南方蘇杭式建築風格。每個建築都座落在高低不等的石台基上,並有石台階。皆為青磚灰瓦木架結構,多為硬山七凜小式和六架小式木構建築,也有重檐歇山屋頂,單檐歇山屋頂,單檐方形、六角攢尖屋頂的小式建築,卷棚硬山大式和單檐歇山大式木結構建築。特別是戲樓建築,采取了前臉歇山與後身硬山結合的處理手法,汲取了我國湖南地方戲台的建築形式進行營造。平板枋和額枋上下的雀替和形式多樣的雕墩為透雕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走獸、花卉等刻飾,頗具匠心。每門均為各種棂子的格扇門。屋頂瓦作多為合瓦頂,也有筒、板瓦頂,有蓮花、獸面三角形式等勾頭滴水。正脊為透雕花紋式脊等,有小石壘花、陶塑龍鳳、疊小瓦脊,配殿多為清水脊。脊頂端塑有大象、寶瓶、寶葫蘆和仙人等,兩端裝飾龍吻,垂脊和戗脊端有形態各異、神姿生動的垂獸和跑獸,與建築物協調一致,莊重美觀。建築物上的磚雕刻,更是獨具風格,到處皆是。磚刻常置於牌樓、門樓、門頭、照壁、山牆、搏風、墀頭、廊心牆等,內容豐富多彩。有生活起居、人物故事,仙靈鳥獸、山水花卉、幾何圖案、吉祥文字等。一般采取用浮雕,形神兼備,雕工精致,頗有巧奪天工之感。
推薦閱讀:
遼寧本溪五女山山城
清代天青釉四君子花卉八稜賞瓶
八大被修繕過的世界奇跡
山東泰山碧霞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