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考察一下以看是否符合盡可能長久地保存屍體的要求,陰宅風水也就應運而生,最初的階段,陰宅風水活動只是簡單地選擇適宜的墓地,惟一的目的是妥善地保存屍體,還沒有引入吉凶禍福等觀念,這種單純的努力,實質上還不能稱作是陰宅風水。並且,上古社會聚族而葬的習俗很普遍,大型墓地較多,很少可能為單個鬼魂去選擇建造墳墓。春秋戰國時期,《孝經》中開始提到“卜其宅兆而安厝之。”“宅兆”即指墓地。說明此時開始使用占卜方法來選擇墓地了。古代學者铨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父母長輩選擇墓地,要符合無水泉、沙礫、蝼蟻的條件,以便安置棺椁,表達後輩對父母的虔誠和敬畏。這是把占卜方法引入陰宅風水的開端,加重了其原有的迷信色彩。《禮記》中亦雲:“卜葬卜日”,“善相丘陵”。“丘陵”也就是墓地,這兩句話意思是要慎重仔細地為父母長輩選擇墓地,用占卜方法來決定吉凶,並且對下葬的日期也要占卜以做出決定。中國的陰宅風水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擇日,大概就是由此肇始的。但是,此時期選擇墓地的活動,還沒有為死者後代祈福的明顯目的,最多是摻雜進一種預言的味道。如史載秦國秦惠王之弟樗裡子,為人滑稽多智,人稱“智囊”。他死前自己擇墓,位於渭水之南章台之東,說一百年以後,當有皇帝的宮殿夾護在自己的墓地左右。果然西漢時建長樂宮位於其墓東,建未央宮位於其墓西,而武庫基址正在他的墓地。這個故事具有附會色彩,但只是明顯地強調樗裡子預言的正確,卻見不到有關其後代禍福如何的絲毫蹤跡。可見,當時擇墓更多地是為死者考慮,也許這正反映了陰宅風水發源時期的幼稚。
秦漢時期陰宅風水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秦及西漢時期,陰宅風水基本上處在一種表面沉默的狀態,從史籍中找不到有關其活動的記載,此時出現的兩種風水著述《宮宅
地形》和《堪輿金匮》,也不是專論陰宅風水的。第二階段在東漢時期,此時期在中國歷史上一向以谶緯神學和迷信思想充斥而著稱,有關陰宅風水的記載也多了起來。這時已經有了將墓地與死者後代聯系起來的觀念,並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陰宅風水學說可以算是初步建立起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陰宅風水學說極大發展時期,有關的許多基本觀念和常用方法都已略備,並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有許多封建士大夫都信奉陰宅風水學說,還產生了陰宅風水的專門著作。並且,由於晉代統治者推行孝治,渲染孝行,社會上也極為推重所謂“孝道”,而把包括陰宅風水活動在內的喪葬儀式看做是孝行的最好體現方式之一。這時,陰宅風水便很方便地與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掛上了鉤,並因此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同前幾個時期相比,此時關於風水活動的記載也有明顯增多的趨勢。以“龍”為代表的陰宅風水學說的一些重要觀念就產生於這一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陰宅風水學說所具有的強大影響,不僅封建士大夫信奉其說,貴為皇室也受其左右。在這個時期,墓地吉凶與後代禍福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聯系得如此緊密和靈敏,如響隨聲,如影附形。人們寧願姑信其有,而不敢用一生的命運去冒險。再加上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作用,陰宅風水學說因而得以很快發展並日益擴大其影響。隨著陰宅風水學說的發展和實踐活動的豐富,此時期開始出現專門論述陰宅風水的著述,保存下來的部分書目有《冢書》、《黃帝葬山圖》、《五音相墓書》、《五音圖墓書》、《五姓圖山龍》、《墓葬不傳》、《雜相墓書》共七種,總卷數達到一百五十一卷,其中,五音、五姓學說占了很大比重。應該注意到,五行學說此時已成為陰宅風水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在這些陰宅風水著作中,圖的比重很大,這是為了開展陰宅風水活動的具體需要,也開創了後世陰宅風水著述以圖為主,以文釋圖,圖文並舉的傳統。其中提到的概念,在此後的風水著述中都可以找到。值得注意的是,在秦漢時期相對於陽宅風水還不大引人注目的陰宅風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卻發展很快,無論在社會影響、實踐活動、著述數量等方面都超過了陽宅風水。其原因有三:首先是陰宅風水學說本身的特點在發生作用。陰宅風水本來導源於鬼魂崇拜及由鬼魂崇拜衍化出來的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正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樣,陰宅風水借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迅速傳播,同時,也易於為廣大社會所接受。其次,如同風水學說所宣稱的,陽宅風水一般只涉及住宅主人及其一家人的吉凶命運,縱使預言不幸,一般在程度上也比較輕。而陰宅風水則關系到死者後代子孫好幾代的禍福窮通、壽夭富貧,令人們不能等視之。再次,晉代統治者遵奉儒家學說,倡導孝治,推崇孝行,社會上遂以喪儀式的隆重虔敬與否,來作為判斷孝行的重要標准之一。而陰宅風水正是為喪葬儀式服務的學說,正好派上了大用場。所以很快發展起來,並取得很大影響。並且,不僅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此,以後歷代陰宅風水比較陽宅風水一直處在重要地位,也更加受到社會重視。
唐、宋時期,陰宅風水學說繼續發展並最後形成。在這個時期,陰宅風水學說有幾個顯著的特點:首先是陰宅風水學說的理論體系完全建立起來。唐代楊筠松著《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青囊奧旨》等著作多種,詳述尋龍捉脈、定穴取向等基本的方法,從理論上對陰宅風水學說加以闡發論證。在宋人偽托郭璞所著《葬經》一書中,詳細地論證了陰宅風水所以能夠成立的理論依據,認為陰宅風水最為重要的是所謂有“有氣”。其次,陰宅風水術在社會上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博得上自皇帝,下到封建士大夫和一般平民的崇信。第三,陰宅風水著述極大豐富,現在所見到有關著作大多產生於此時。其中僅唐、宋時人假托晉代郭璞、張華、陶侃等人之名偽造的有《葬經》、《青囊經》、《地理碎金式》、《尋龍捉脈賦》、《八仙山水經》等近二十種。這些著作雖多為唐、宋時期假托古人而著,實際上是建立陰宅風水理論體系的開創之作。如此眾多的陰宅風水著作,不但在理論上全面徹底地闡發有關理論,在方法上也豐富和充實了陰宅風水術。
元、明、清時期,是陰宅風水進一步完備的時期。陰宅風水著作更全面地闡發理論,豐富充實相關的方法手段,在社會上產生極大影響。明代人偽托五代十國何溥之名所撰《靈城精義》,創立三元三運之說,把天地之運結合起來,再輔以河洛八卦,使陰宅風水學說的適用性更為廣闊。偽托宋代廖磓所撰《九星穴法》,結合天文地理,創立了若干基本定格,如果地形不符,可以人工加以改造以求吉,獲得了更大的靈活性。不但從統治階級到一般平民都信奉遵行,有些著名的大儒也持相信支持的態度,這些都使得陰宅風水的應用和影響日益廣泛,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並在社會生活、民間風俗中占據重要地位。
三、傳統風水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傳統風水學說對中國社會上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從陽宅風水來說,大至統治者建造都城,小到民間住宅一灶一門的設置,都是陽宅風水中的內容。西周初,都洛邑,用重臣周公、召伯“相宅”,即選擇城址,制訂規劃。東漢時,社會上廣泛信守“西益宅”不祥的禁忌,“舉世不敢西益宅”。到元代,大臣劉秉忠精通陰陽風水之術,曾相地建造元上都,又在建造元大都的過程中,從選擇基址,到全盤規劃,都由他主持其事。王侯大臣建造府第也奉行風水學說,甚至封建政府官員修建有關工程也要遵從風水學說。《黃帝宅經·序》雲:上之軍國都城及大型建築,次及州縣城邑,下到村落市鎮,乃至山間的廬捨,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
都有吉凶禍福,都是遵從風水學說。民國時期有人提出,各門近代地理科學,都是從堪輿地理發源的,中國的大都市、大商埠,也都不能脫離風水學說的范圍。近年有學者認為,對數千年來風水術加以總結,就會發現,中國歷史上一切建築活動幾乎無不受到風水術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源遠流長,至今仍在發生作用。目前國內一些地區,主要是在鄉村,有些人建造住宅依舊遵信風水學說。在港台及海外華人聚居區,出現了所謂“現代風水學”,將過去不適應工業化社會的風水學說加以改造,尋龍捉脈變成了主要講求坐向方位。所謂“現代風水學”對傳統風水學說進行了改造,加入了許多符合現代人心理的迷信內容,所以在海外還有較大影響。
中國的傳統風水術的影響甚至波及他國,如古代朝鮮就把中國風水學說照搬照用,建立起一門風水地理學說。其主要理論依據還是中國的鬼魂吉凶、陰陽五行八卦等。十四世紀時,朝鮮李朝建始人、著名皇帝李成桂就曾經根據和尚的建議遷都漢城,因為據說漢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地理環境符合風水地理學說的全部要求,是標准的吉地。又如日本有松浦琴鶴氏所著《八宅明鏡圖解》、《三六九星吉方圖解》等風水著作,可見日本也曾接受和傳播過中國的風水學說。
陰宅風水在中國社會上的影響比較陽宅風水更為廣泛。陰宅風水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傳統上普遍實行土葬和儒家學說推崇祖先崇拜。先秦時期的墨子曾經直斥儒學,“厚葬靡財而貧民”,是一針見血的批評。如果我們大致考察一下歷代帝王陵墓,就會發現,這些陵墓基址的選擇幾乎都與陰宅風水學說符合。從歷史記載上來看,梁武帝、隋文帝都曾命人為貴嫔、皇後擇墓。至宋代,帝王或其後妃的陵墓墓地選擇,堪輿家多次參與。清代為少數民族的滿族立國,但也很快接受了漢族傳統的風水學說。史載,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有一次到遵化打獵,至一山下,勒馬四顧,說:這座山王氣旺盛蔥郁,大非一般,以後可作為我的墓址。因取手上佩帶的扳指用力向外扔去,告訴左右隨從,扳指落下的地方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