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淺議青銅器修復的除銹問題

淺議青銅器修復的除銹問題

日期:2016/12/14 13:29:1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目前在文博界,青銅器的保護修復存在幾種流派。各流派都有各自的修復觀點,自然修復方法與修復結果也不同。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修復室是十幾年前與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聯合建立的,我們采用的是“美茵茲模式”修復方法,即除掉青銅器的浮銹,露出器物原始表面,然而部分國內修復專家對我們的修復方法持批判態度,認為我們的修復方法與中國的文化觀念和歷史背景相悖。鐵付德先生曾在《現狀與原貌》(《中國文物報》2002年9月6日第3版)一文中說到:“德國人修復青銅器,把銹層打掉一直到露出金燦燦的金屬光澤為止”;“讓文物變的面目全非”。霍海峻先生也在《“如舊”應有時間性》《中國文物報》2002年2月8日第3版一文中提到“幾年前某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請來外國文物保護專家對青銅器除銹,外國專家非常細致耐心的把銹蝕層一點點剝離下來,把一件青銅器磨得锃亮。”各位專家對我們的批評主要集中在除銹方面下面我想簡要介紹一下我們對青銅器除銹的情況。

    眾所周知,青銅銹具有層狀結構,緊貼青銅基體有一層紅色的氧化亞銅,在這上面是黑色的一氧化銅,再在上面是綠色的鹼式碳酸銅——孔雀石。無色蠟狀的氯化亞銅橫穿銅銹各層,在表面層中又與孔雀石和土粘結在一起,在此中間還分布著灰白色的二氧化錫。由於青銅器的腐蝕環境不同,原始表面存在的情況也不同。青銅器的原始表面一般存在於黑色一氧化銅層中,這可以從銅銹密度的差別判斷,但這種差別很細微,判斷需要經驗;如果青銅器的綠銹形成過程很慢而且很均勻,那麼就會形成一層“貴綠銹”,它美觀、光滑、往往還閃閃發光,對於這種有“貴綠銹”的青銅器,“貴綠銹”層的表面即為原始表面。原始表面也可以從器物的X光片上看出。

    找到原始表面後,便開始剝離原始表面之上的浮銹,操作方法是根據器物的狀況和銅銹的硬度,分別選用各種各樣的刮刀、超聲波振蕩器或台鑽機械去除,修復者也可以根據器物的形狀制作其他的修復工具,修復人員在動文物之前要經過嚴格訓練。整個操作過程都必須在顯微鏡下進行,而且修復者一定要特別集中精力,不能因疏忽而剝離掉器物本體任何細小的金屬顆粒和凸起像“小島”一樣的原始表面或在原始表面上留下劃痕。並沒有“把銹層打掉一直到露出金燦燦的金屬光澤為止”。修復後的銅器一般呈黑色(一氧化銅)、褐色(銅的硫化物)、紅色(氧化亞銅)或綠、藍色(鹼式碳酸銅)。由於無色蠟狀的氯化亞銅會跟水、氧氣反應形成“粉狀銹”,不斷的腐蝕青銅基體,所以必須除干淨。機械去除一般很難除干淨,所以我們經常用錫箔置換。具體操作是用瓊脂將錫箔貼於器物需要置換的部位,然後將器物放進置換箱中,如此反復操作,直到錫箔無變化即不發生氧化為止,然後用水沖洗干淨。這樣就可以確保氯化亞銅的完全去除。他們所謂的“金光燦燦”、“磨得锃亮”其實是我們修的镏金青銅器。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目的不外乎三點:一、恢復器物的原來形狀;二、尋找更多的信息並保存下來;三、對文物本身進行保護,避免進一步的腐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