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城:洪門益王家族墓群
日期:2016/12/14 12:54: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城縣洪門鎮洪門嶺。
萬歷二十九年(1601),洪門、岳口被劃定為益王家族墓區。洪門墓區上至徐田、莊上,下至鋪前,方圓20裡。據南城縣志介紹,益王家族墓群為明代皇帝朱見深之子益端王系墓葬區,包括益端王朱祐槟、益莊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益末王朱慈炱及其子孫的歷代墓茔。這些王墓的墓室是規模宏大的“地下宮殿”,有的為磚室結構,有的為石灰結構,上面蓋以數噸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澆漿封固,墓前設神道及神道碑,神道兩旁豎有文武官吏、石人石馬。還築有護墓圍牆,豎有“益王墓葬地方,百姓不准在此葬墳放牧狩獵”的禁牌,設有專人看管。洪門明代益王墓群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掘,出土器物中,除一批金、玉器之外,還有全副儀仗俑110件,為研究明代藩王禮制規模提供了珍貴參考資料。現已保存在省博物館。
益端王朱祐槟陵墓:
第一代益端王朱祐槟和王妃彭氏、孫氏的墓地在洪門鎮外源村金華山。始葬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陵寢坐北朝南,墓地坐落在呈“交椅”形狀的山窩裡,左右青山分別代表著左青龍,右白虎,後枕著的高山則象征著皇權的龍椅,中間的小山包是其陵寢。墓為卷棚式,分前後兩室:前室深1.2米、寬1.6米、高2.1米;後室高3米、寬3.6米、長5.2米。設二道石門,門為券拱形,全長8.2米。門前墓道,長4.9米,寬3.1米。正中為紅石棺台,上置兩具紅漆棺木,棺台前地上陳列110個陶儀仗俑,分六行排列。平面呈凸字形,墓門方向為正東南。墓門之前的墓道,自東南向西北傾斜。陵寢周圍的山牆長25丈,寬15丈,前面有一百多米的神道,兩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獸、神道石柱(華表)。但墓地已遭到嚴重破壞,以前的壯觀早以不復存在。陵寢正前方遠處有一條婉延的小溪。
陵寢前有“享殿”遺址,原來的神道上倒塌著破裂的漢白玉碑刻,碑刻原高3米多,寬1米多,厚有30多厘米,至今還保存刻有“皇明嘉靖二十年”字樣,是賜祭朱祐槟夫婦的“御祭文”。碑文洋洋灑灑數千字,歷陳藩王舊事。墓志銘由其子朱厚烨親自撰寫,多為溢美之詞。
朱祐槟墓出土的文物有:金鳳钗、金簪、金耳挖、金耳環、金香囊、玉佩、玉帶、玉圭、銅鏡、陶俑等等,還有塘志一本。
朱祐槟生於成化十四年(1478),死於嘉靖十八年(1539),明太祖第六代孫,憲宗第四子。9歲封益王,19歲就國建昌府。當國42年,終年61年。王妃彭氏卒於嘉靖十六年(1537)。朱佑槟是當時江西三大藩王之一。南昌一帶是寧獻王朱權系統勢力范圍;鄱陽一帶是淮靖王朱瞻墺系統勢力范圍;建昌南城一帶則是益端王朱祐槟系統勢力范圍。三大藩王中,以益端王的勢力最大,延續時間最長。
只有王陵才能樹立的龍鳳華表
推薦閱讀:
重慶:涞灘古鎮
新疆察布查爾將修繕一批古建
北京將首次整修皇家園牆
清光緒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益端王墓出土的玉組佩殘件,灰白色,有葉形、方形、圓形、長條形等玉片70片,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
益莊王朱厚烨陵墓:
陵墓位於洪門鎮長塘村北二仙山,是和元妃王氏、繼妃萬氏三人合葬的大型磚室墓。朱厚烨生於弘治十一年(1498),卒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葬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元妃王氏卒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繼妃萬氏卒於萬歷十八年(1590)。陵墓面對黎灘河,原來的陵寢山牆長25丈,寬10丈,氣勢不凡。墓前有“享殿”遺址,神道直達黎灘河邊,兩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獅、神道石柱等石雕。
其墓葬屬明代中晚期,墓中隨葬品,既有明中期的遺物,也有明晚期之物。1958年修建洪門水庫,對這座墓進行了發掘,出土的器物非常豐富,金、銀、玉、瓷、銅、鐵、錫、陶器等數千件,為當時江西出土文物所罕見。其中金絲編織鑲嵌寶石的金冠和金絲秀閣的金钗是稀世珍寶,有許多器物可以與北京定陵的出土器物媲美,這些出土文物現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益莊王朱厚烨墓出土的龍紋罐、鳳紋罐
推薦閱讀:
重慶:涞灘古鎮
新疆察布查爾將修繕一批古建
北京將首次整修皇家園牆
清光緒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