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濟南四門塔

濟南四門塔

日期:2016/12/14 12:40:2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泉城之陽,泰岱之陰,有柳埠古鎮,青山綠水,茂樹繁蔭,東北方位即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之四門塔景區:雖非高名顯勝,卻也蘊玉珠,景觀佚麗,內涵豐盈,可覽者有摩崖塔群可飽睛福,可聆者有古神通寺遺址可充耳聞。慢慢游覽,細細回味,使人頓生“佛家勝地,驚世駭俗,養身醒腦,宜結佛緣”之歎。

    景觀可覽者有五。其一曰龍虎塔,高過三丈,方形磚結構,遍體雕刻四大天王、伽葉阿難、佛祖菩薩、飛天祥雲,青龍白虎為其護法主標識,因以塔名。有詩贊曰:本列“四靈”伍,五行屬木金。護法成一體,同演“龍虎吟”。


    濟南四門塔之龍虎塔

    其二曰九頂塔,乃唐代之浮圖,構建奇特,矗立於靈鹫山九頂塔寺院內,高約四丈,磚質單層八角形,基、身、檐均呈凹線,柔和流暢;頂部八座小塔,按八方環繞,中心一小塔直刺雲霄,故名九頂塔,含九州一統深意。亦有詩贊曰:靈鹫有異景,一塔冠九頂。八方聚紫氣,九州大一統。


    九頂塔

    其三曰四門塔,更是非同尋常,占了全國幾個“最”:現存最早之全石結構佛塔,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之單層庭閣式石塔,現存最早亭式石塔。建於一千四百年前之隋代,塔高四丈六尺,四面各寬、高三丈有余,四方各開一圓劵門,塔中心有一雕刻佛像之大石柱,設廊腰回環;塔檐石條疊砌,輪廓內凹;上端須彌座置“蕉葉”,正中置覆缽體與五重相輪、寶珠組成之塔剎。塔體重視輪廓、比例之推敲與繁簡對比,曲線優美,比例適度,形象生動簡潔質樸。文革期間,塔內首發現捨利子,惜出不逢時,鮮為人知,然終不失一段佳話,一九九七年三月塔內古佛首被盜,輾傳流往台灣現身。幾經坎坷,由台灣聖嚴法師率三十二人護送團恭送濟南,佛首佛身得相聚,成為台海兩岸護寶之盛事。亦有詩贊曰:石塔開四門,一家炎黃親。佛首失復得,兩岸證同心。

 

    四門塔

    其四曰墓塔林,存塔四十六座,墓埤十五通,塔身、塔頂各異,形狀不同,分為密檐式、阙式、幢式、亭閣式數種,堪稱塔建大觀,亦有詩贊曰:塔碑六十一,形態各奇異。“古塔博物館”,譽滿神州地。


    墓塔林

    其五曰千佛摩崖石刻,位於白虎山腰,高約逾十丈,長約二百尺,存佛像二百四十多尊,題記四十六則,原是古人為父母、兄妹、兒女祈福而建。佛像構思巧妙,雕刻刀法精細,藝術造詣高深,被人譽謂“初唐佛教明珠”,亦有詩贊曰:千佛何慈穆,丹崖溢霞光。佛國一“明珠”,家家祈福忙。


    千佛崖

    可聆者有一處,曰神通寺,始建於隋代,由高僧朗公和尚做所主持,歷代皇家王朝所看重尊崇,香火旺盛千年,然清代一場突發大火,古寺化為灰燼,起火緣故亦無人知,而民間傳聞頗示蛛絲馬跡。亦有詩道:古剎神通寺,香火旺千世。何故化灰燼?請問雁窪地。內中藏有一樁故事。

    原來那神通寺,千百年來皆由道德高僧主持,誦經念佛,善待眾生,惠及牲靈。寺外有一窪地,深秋常有雁群夜棲,平明飛越岱頂南去。故人呼此地為“雁窪”,主持僧眾教化村民:雁乃候鳥仙禽,以“守信”著稱,留有“鴻雁傳書”之美談,禮應敬之護之,村民悅服。於是僧俗相伴,常去雁窪撒放粟谷,以飽雁腹。人雁相交,其樂陶陶;寺帝有尼庵,竹茂林豐,泉流淙淙,庵尼與農婦相和,化其相夫教子,和睦家庭,甚得鄉人禮敬,故香火甚盛。主持差僧人為之守夜,幫其勞作,僧尼以禮相處,其樂穆穆;環寺村落,窮鄉僻壤,碾磨米麥甚難,主持遂令置辦石磨石碾,供鄉親無償使用。每至清晨,農夫挑擔攜羅,送婦至寺內碾米磨面;時至傍晚,挽兒女,扶翁媪,守侯寺旁,霎時僧眾送婦出門,父母呼女,兒女喚娘,爭相扶將,揖別僧眾,道謝下山。翁媪白發,童稚紅顏,青壯糾糾,僧眾謙謙,落霞余晖,古寺青峰,其樂融融:俨然一幅僧眾魚水相偕圖!千年百代,盡皆如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