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關:扼守京畿的長城博覽館
日期:2016/12/14 12:54:2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如果你坐在客機上,行至北京西北上空時,從舷窗下望,望到的是蒼莽連綿的大山,大山如堅硬凝固的碧濤湧浪,一條峽谷切開了由京西向東北方向延伸過來的太行山脈支脈西山和由東向西伸展過來的燕山支脈軍都山。這條峽谷,距京城五六十公裡,故名居庸塞或軍都陉。居庸關長城就坐落在這裡。
居庸峽谷俗稱關溝。關溝,關非常多的溝。一條40華裡長的溝,四道關口,這關也的確是夠多的。縱向的居庸關是由四道關組成的,從南往北,依次是南口關、關城、上關、八達嶺關(北口)。四關縱列在一條大峽谷裡的居庸關,形成了它獨有的特色,以至當人們說起居庸塞、軍都陉的俗名關溝時,喜歡咬文嚼字的人搞不清這關溝的稱謂到底是指關還是指溝。
作為關,南口連明代居庸南關關城廢墟的蒼涼都已無從尋覓了,更甭說北齊時代的夏口長城。公元555年,北齊文宣皇帝高洋,征用了180萬民夫,從夏口至恆州(今大同縣境)修築了900裡長城。我所搜集到的資料,沒有任何資料能告訴我,從夏口發端向西北延伸的長城是在南口這一線還是在北口八達嶺一線?如果是築在了八達嶺那邊,那麼,北齊所稱的夏口,北魏所稱的下口,就已經涵蓋了整個關溝。也就是說,那時的夏口(下口)和明代的居庸關同位,只是關內沒那麼多隘口關塞而已。
說谷險難行,早年走過居庸關的人還有體驗。20世紀60年代,我第一次過居庸峽谷是坐在經南口、青龍橋、過康莊的火車上。左望,公路在高崖上,車如壁上懸鳥。一次,幾個戰友從口外經居庸關運煤歸來,車上人人臉色如紙,面如僵屍,幾天都不吃飯,尤其是司機張師傅,啞了一般,誰問都不說一句話。後來得知,他們幾個在居庸峽谷內,只差一點就做了鬼:後車輪有一只半輪已懸在崖上。張師傅8級修理工,一級駕駛,經驗豐富,憑感覺他立即剎了車,再也沒敢動彈,下來一望,倒吸了一口涼氣。車上人的命竟攥在了他的一念間。現在的路,找險也難了。單向行駛的高速路面,並馳四五輛車也沒問題。
典藏的軍鎮,典藏的居庸城
在居庸關我既自信而又欣慰地覺得我看到了於謙北京保衛戰之後的明代。
從1998年3月以來,中外游人看到的登攀的居庸關關長城都是明代長城鼎盛期的居庸關關長城。關長城是橢圓的,城多一半雄臥在西面的金櫃山上,一部分在東面翠屏山上纏繞。南北城門坐落在谷中平闊的台地上,兩門之間相距850米,各有甕城和三重檐歇山頂的門樓一座,門樓旁還有十字脊敵樓,城台東側永安河谷裡各有水門兩孔,不過,現在的一孔水門是旱路,即穿峽而過的高速公路。這座崇偉之城的形狀,像展翼騰飛的巨鷹。此外,關城的軍事設施還有敵樓、東西山雙層角樓、水關閘樓、鋪房、炮台、烽火台等建築28座。這是重新修復的居庸關,修復的依據,一是現場遺址,二是明嘉靖年間巡城御史王士翹所著《居庸關論》及《西關志》等文獻資料,羅哲文、杜仙洲等十幾位當代著名長城專家、古建專家參與了論證和實地勘察,研究出修復方案。修復的關長城是按原規模、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進行的。
沒有了時間感覺的明居庸關關長城,激不起任何浪漫的想像,它只有如鐵般的冷峻。青灰色的城牆厚達2丈5尺,高有4丈2尺,城上的各類軍事設施齊備;金櫃山上的城牆依山就勢而建,山陡城陡,坡度有的幾近70度。論險絕,比京郊最險的司馬台長城差不了多少。較之眾多的長城關城,它的甕城、城台、城牆上的設施,要豐富多樣得多,形制格局也特別。它的甕城,南呈半圓,北為長方,水門跨度大,與城樓城台落差也大,且兼具橋梁和防御工事、水上通道三種功能。居庸關是個兵鎮,有儲存糧草的糧倉、軍械庫、軍事衙門,操練兵馬的演武場,兵器制造廠,而且規模都不小。原因,一是軍事上的需要,二是這裡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利用。關城所在地長坡店村,從翠屏山下水際到金櫃山,有數層台地,台地最長要在千米以上,每層台地也都有足夠的寬度馳騁冷兵器時代軍事設施設計家們的靈思。如果說,居庸關關城內外的所有軍事設施都不具備長城軍事設施的專有性、獨特性,它的多樣性、綜合性、豐富性、完備性也是任何長城關城難以與之匹敵的。因此可以說,居庸關關城是露天的長城軍事博覽館。
軍事衙門、軍事指揮機關,是長城關城必有的設施。修復的居庸關關城內恢復了一座,在金櫃山麓,緊依西南城垣,叫戶曹行署。它隔至少兩級台地一條河谷面對翠屏峰,規模不小,大大的,寬寬敞敞的一個四合院,門樓兩側是游廊,游廊連著的南北廂房坐落在基台上,紅柱青瓦寬檐廊,門額是舊職能衙門的名稱,院心的一組殿堂式建築,周正氣派,穿心門穿過去,隔後院又是一排建築,系寢捨。不過,現在院中的所有房捨堂館,不是用來做貴賓室,就是文玩、珠寶、字畫、工藝品店。店內,院裡都有供游客小憩的桌椅。
上到金櫃山頂敵台,不肯從原路下城的人,會面臨一個選擇,在向關城北城門下走時走哪道城牆?居庸關關長城上有一個為它獨有的奇觀:人字長城。金櫃山上的北長城牆在半山腰分了岔,一道城牆向北城門的甕城外城台延伸,一道城牆向北城門樓城台延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字。人字長城在北城樓城台和水關城台上的任何一個位置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赫然凸顯在陡峭的金櫃山坡上的巨型浮雕,壯觀得令人驚歎。只是不解,古人為什麼要這樣修?功能是什麼?它不是居庸關修復時當代人的靈感,是在現場遺跡上照貓壘虎壘起來的,非常忠實地再現了原貌。下到城北門,人們還會有一個驚奇,北城樓下券門城台本身就是一個小博物館:建城用材博物館。砌起城台的,有巨大的花崗巖條石,有碎石塊,有城磚。同是城磚,也不相同,有人們熟悉的明代厚城磚,還有比明城磚要薄要窄的小城磚。小城磚也非一個型號,薄裡還有薄,小裡還有小。城樓基台看上去斑駁陸離。面對這樣的城台,時間的感覺陡然劇增,分外強烈,一個流動至少近千年的時間長河凝刻在城台上。城台不是一個時代的作品,明、元、金、遼、宋……多少個朝代都參與過對它的創作。人們被奇特雄闊的城台牽引進神秘而遙不可及的時間通道,閱讀著歷代興衰的信息,閱讀著歷史,閱讀著時空中各代古人共創的輝煌。